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313查看
  • 1回复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点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12-2010 20: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点评

机械工业信息中心主任 毛昕

中国汽车工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体现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3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了重要地位。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新车销售市场,中国已经是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2006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800万辆;全国汽车行业共有整车生产企业161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4600家;汽车行业从业人员224万人。全国规模较大的30多家汽车整车厂到2008年的产能将达到1300万辆,国内总产能将达到1500万辆。随着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工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对于汽车的需求会保持上升,出口总量不断增长,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

汽车也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改革开放的近30年间,汽车已走入普通居民家庭。汽车企业针对居民消费的车型不断推出,有力地促进了居民的汽车消费需求增长。私家车保有量持续高速猛增,使得汽车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汽车消费带来的能源、环保、拥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都与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息息相关,使得中国汽车发展与能源、环境、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

中国汽车行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进入数量最多的行业,跨国集团进入中国的同时,也把跨国集团之间的国际市场竞争引向了中国国内市场。中国不仅有全球汽车制造商与中方合资建立的整车企业,还有很多独资或合资的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外在汽车设计、技术开发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与汽车相关的宣传、展览、文化活动等合作也非常多,中外在技术、管理、贸易合作、人员交流等方面合作越来越深入。2006年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进出口出现22亿美元顺差。这说明中国汽车真正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性产业。随着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南汽收购英国罗孚、吉利和长城等海外建厂都说明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走出了国门,基本具备了建立全球战略的基础和发展框架。

汽车工业是基础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自立和综合国力的核心标志,提高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加快工业化、提高国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6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由五年前的不足5%提升到近30%。自主创新带来的是民族汽车工业的显著成长,典型企业更是取得了骄人的发展。其中汽车自主品牌是进行自主创新的载体,但目前中国大多数汽车自主品牌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汽车工业如果没有自主品牌做支撑,其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地位就只能处于“低层”,甚至是依附地位。汽车产品失去品牌就失去市场,因此,要成为中国汽车大市场的主导者或有地位的竞争者,就要实施品牌优先战略,扶持自主品牌发展。

汽车产业与汽车零部件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中国汽车零部件技术基础较差,长期投资严重不足,滞后于整车的发展。如“七五”至“九五”期间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投入的比率仅为23.0%、27.8%和27.3%。此外,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开发能力弱严重制约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尤其是跨国公司一直控制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的采购,使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一直从国外进口,且进口价格远远高出国际市场价格。

当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来自环保、城市建设、交通安全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保证自主开发产品的安全、环保、节能必须建立在全面掌握产品开发技术的基础之上。中国的政策也支持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实现产业化。中国只有采取措施跨越障碍,加速提高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汽车大国和汽车强国。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产量增加,大企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出口竞争力增强。

在入世的2001年,中国汽车产销为233.44万辆和236.37万辆。此后,中国汽车产销量每年跃上一个百万辆台阶,2002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325.12万辆,同比增长38.49%;销量达到324.18万辆,同比增长36.65%,提前三年达到了“十五”规划的目标。2003年,中国汽车产量是444.4万辆,同比增长36.7%;销量达到439.08万辆,同比增长35.2%。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井喷”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开始步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2004年,中国汽车生产507.05万辆,销售507.11万辆,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4.11%和15.5%。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在连续两年12%-15%的增长后,再度出现快速发展。汽车产销双双超过720万辆,分别达到728万辆和7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和25%,乘用车产销523万辆和518万辆,同比增长33%和30%;商用车产销205万辆和204万辆,同比增长15%和14%。

中国汽车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从2002年以来上汽、一汽、东风三大集团的生产集中度就在50%左右,而以15家企业集团来计算则基本是90%,随着中国汽车产量的高速增长,大型企业集团的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而核心的三大企业集团的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2006年,行业内重点企业再度焕发出旺盛的活力。其中,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销量均超过20万辆,2006年前十家企业共销售605.20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87%。在这十家企业中,销量排名前五位的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和北汽销量仍然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奇瑞、哈飞、华晨和吉利等企业随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自主品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市场占有率也相应提升,2006年,上述四家企业分别销售30.25万辆、26.68万辆、21.02万辆和20.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9.91%, 4.22%, 71.40%和35.06%销量排名分别位居第七至第十位。

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汽车工业进入快速增长期。汽车产量从2001年的200多万辆增加到2006年的720多万辆,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3.6%发展到2006年的10.5%以上。中国汽车工业对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贡献度正在不断提高。2006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34.24万辆,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出口金额31.35亿美元,同比增长98%。其中轿车出口达到9.25万多辆,增长197%。2006年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进出口出现22亿美元顺差,中国汽车在世界汽车市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汽车的整车出口以中低端市场为主,主要的国家有俄罗斯、伊朗等几个市场,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根据海关进出口数据统计,2000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总额为21.45亿美元,2006年达到31.35亿美元。整车出口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2006年轿车出口增长了197.2%;载重车出口增长了61.1%,说明中国汽车整车输出的数量提高很快,国际市场正在逐步打开。2006年在汽车出口的主要品种中,轿车表现十分出色:2006年出口9.33万辆,同比增长2倍。2006年,载货车出口15.55万辆,同比增长61.08%;客车出口2.72万辆,同比增长1.2倍。

中国民族品牌在站稳国内市场脚跟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国门。奇瑞汽车在2001年10月接到出口叙利亚的第一笔订单;当年年底又与伊朗SKT公司确立合作关系,并于2002年底获得伊朗政府的生产销售许可证,走出海外建厂第一步。此外,吉利、长城、比亚迪、陆风等也纷纷走出国门;客车产业中的宇通、金龙等公司也实现了大批量出口,并逐步在海外建立了销售网络、服务备品基地。2006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进一步提高了竞争力,出口额占到全部汽车出口额的73.2%,其中长城、奇瑞出口额均超1亿美元。2006年全年自主品牌仍然是中国轿车出口的绝对主力。自主品牌轿车出口总量占全部轿车出口量的近六成。自主品牌轿车出口量最大的前几名依然是奇瑞、吉利、夏利、华晨、长城、哈飞、一汽等。因此,在中国的汽车出口中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出口上占有主导地位。但是这些品牌的世界知名度和美誉度依然很低,总体与国际先进的汽车制造国家还有很很大差距,因此中国汽车的核心问题就是没有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没有核心的制造技术也还没有诞生能够和世界知名企业在一个水平线上开展竞争的企业集团。

目前的中国汽车的竞争力来自于产品和市场的细分。通过细分产品,中国发展了自主品牌的经济型轿车和重型载货车以及客车等产品,拥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细化国际汽车市场,即使在技术与质量上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中国汽车在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中找到了发展空间,

安全、环保、节能是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安全方面,中国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促进来提升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能,提高汽车产品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要求。通过增加零部件产品强制性认证的数量,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技术。2006年9种零部件,包括各类机动车灯具产品,机动车回复反射器,汽车制动软管,机动车后视镜,机动车喇叭,汽车油箱,门锁及门铰链,内饰材料,座椅及头枕等9类产品实施了强制性认证。2006年还出台9项有关汽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动态侧面碰撞与被“追尾”乘用车的燃油系统防泄漏和防火性能均为首次写进强制性国家标准。虽然中国实行的车辆安全测试标准低于欧洲的标准,但是随着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加快,中国汽车各项测试标准和质量标准将很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中国汽车的安全性能会进一步提高。

环保方面,中国参照欧洲标准体系制定机动车排放标准,2003年颁布实施了国2排放标准,虽然执行时间迟于欧美约七到十年,但是个别城市已经提前执行国家的相关标准,2008年,北京还将率先执行国4标准。在环保标准的要求下,中国现在生产的汽车必须全部达到国家现阶段排放控制、噪声控制和电磁兼容性标准要求,发动机低排放控制技术普遍采用。中国已在欧洲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国家标准。许多先进汽车企业都在大力开发低污染、低能耗、无公害的“绿色汽车”产品。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也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实现产业化。“十五”期间中国已经投资8.8亿元进行电动车重大专项研发。

节能方面,中国主要关注汽车轻量化改进和环保汽车研发。汽车车身约占汽车总质量的30%,空载情况下,约70%的油耗用在车身质量上,因此车身的轻量化对减轻汽车自重,提高整车燃料经济性至关重要。汽车自重减轻10%,其燃油效率可提高15%,伴随轻量化而来的突出优点就是油耗显著降低。中国政府要求2010年与2003年相比,乘用车新车的平均油耗要减少15%,要完成这个指标,必须提高新车的轻量化水平。但是轻量化技术涉及技术、经济、安全、环境等诸多发面的基础的共性技术,这虽然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和提高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但是开发汽车节能技术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大,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中国也积极投入资金和人员,促进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2001年科技部将电动汽车技术列入“十五”国家“863”计划,掀起了电动汽车的研发热潮。近年来,中国在电动汽车整车设计、驱动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高性能动力电池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电动车成本高和配套设施不全是影响电动车推广的重要因素,国家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和消费鼓励措施,以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世界大汽车公司加强中国战略地位,取得丰厚回报。中国本土汽车企业通过与国外合作和资产重组,规模增大,实力增强。

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试探性投资,在80年代末中国确定了发展轿车工业的战略方针之后,中国开始得到与标致公司、美国汽车公司等展开合作。90年代初在中国公布公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加快。1998年以后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投资生产整车。2001年长安汽车与福特成立的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2002年北汽与现代合资成立北京现代;2002年本田“广州出口基地”开始建设;2002年一汽重组天汽后与丰田合作成立一汽丰越,随之成立天津一汽丰田;2002年东风与日产合资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是当时最大的汽车界中外合资企业;2002年上汽入股通用大宇项目;2003年华晨与宝马合资签约;2003年武汉万通并入东风成立东风本田;2003年9月份,戴•克与北汽战略合作签约于2004年11月份增资扩股组建北京奔驰-戴•克公司;2004年广汽与丰田合资公司成立。2006年新签约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与签订的合资项目有44家,其中签约成立中外合资企业30家。 除整车领域外,汽车零部件产业正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

中国汽车市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的市场,跨国公司的投资也得到了丰厚回报,中国市场为跨国汽车企业贡献了骄人的业绩。最新的数据表明,2007年福特汽车公司直属品牌(福特、林肯、沃尔沃、捷豹和路虎,不含马自达)在中国零售总量为216324辆,同比增长30%。福特单一品牌部分,2007年国产和进口的乘用及商用汽车零售总量为195840辆,同比增长26%。宝马集团2007年在中国市场增长了41.9%达到51,588辆。丰田公司2007年海外总销量为710万辆,在中国,一汽丰田2007年销量为28万辆,广州丰田2007年销量为17万辆,丰田在中国市场销售总量为45万辆。2007年通用汽车共实现在华销量1031974辆,同比增长18.5%,成为中国首个年销量突破百万辆大关的跨国汽车公司。其中,上海通用汽车2007年共实现国内销售479,427辆(不计出口),同比增长16.9%。本田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中广州本田销售29.5万辆,东风本田销售13万辆,共42.5万辆。日产在中国的两个合资企业中,东风日产2007年销量为27.2万辆,郑州日产为4万辆,共31.2万辆。现代在中国包括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2007年销量预计接近30万辆。标致-雪铁龙在国内的合资企业神龙汽车(包括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两个商务部)销量为20.13万辆。奔驰在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实现了30630辆的销量。2007年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大众进口品牌年销售量910,491辆,同比增长28%;市场占有率达到18%。大众汽车品牌和奥迪两个品牌都有接近25%的增长。2006年通用、大众等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5%,2007年会有所提升。

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有70%已来华开展业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世界汽车跨国公司已悉数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为其配套的零部件公司也相继进入国内,包括德尔福、伟世通、博世、电装等跨国零部件公司纷纷以合资、控股、独资的方式在中国建立起零部件企业近500家。由于国际汽车生产厂家对于零部件有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严密的产品配套体系、较高的产品技术门槛,所以跨国零部件企业凭借管理先进、技术领先、产品质量高,成为他们的首选,特别是在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领域,外资零部件企业的产品更占有优势。

国际汽车巨头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充分竞争,在技术、管理、营销和服务方面,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受益的还是中国消费者。在全球竞争环境变化中,中国汽车企业坚持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并举的方针,同时发展乘用车与商用车,增加与全球著名汽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形成一系列的合资公司,一方面集成全球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形成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国内不断完善生产和研发基地的同时,许多企业开展了对于海外成熟公司的并购,进一步缩短与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距,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得到提高,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已经逐渐占据了一定的竞争地位。

在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品中,重型卡车具有一定优势。中国重型卡车制造业的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5%,拥有从整车到各大总成的核心技术,其中发动机排放已经普及了国II,国III实现了批量生产。

中国汽车企业为了做大做强,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推动下,兼并重组事件不断发生。从2002年开始汽车业内发生许多合资重组案。一汽于2002年6月重组天汽,强化了一汽在经济型车的实力,盘活了天汽的存量资产;2002年9月,东风与日产公司全面合资,开创了产业界整体合资的先河;2002年10月,北汽控股等中方企业韩国现代公司合资成立北京现代汽车公司,从此打破了北京不生产轿车的历史。与此同时,民营资本有如突起烽烟,直接杀入汽车行业。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间,一批来自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电池、化工、烟草乃至酿酒等行业的资本势力大举介入汽车产业,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奥克斯出资5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进入汽车制造业,随后奥克斯宣称投资80亿元在宁波投产45万辆汽车工业园;美的集团首期投入资金3亿元正式收购湖南三湘客车;波导与南汽合资;夏新电子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投资1.75亿元,与南汽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吉利集团筹设30万辆的经济型轿车基地;湘火炬与陕汽集团合作组建了陕西重汽,又重组了重庆红岩;中大集团先后控股了盐城中威客车、北京燕京、上海光辉,参股经营西安骊山汽车厂;曙光整合了黄海客车;力帆成功获得轿车生产许可证……大量民营资本涌入汽车行业,虽然大部分还只是游历在包括卡车、客车和越野车在内的商用车领域,但是这已经预示着由国家投资垄断的传统汽车生产格局开始出现裂变。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共生存、同竞争的新时代,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外资一起,成为共同左右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三大支柱力量。

2006年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良好发展形势的影响下,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销两旺。据2006年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经济指标快报显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快,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明显高于上年水平。

2006年,汽车行业从2005年的低迷状态中走出,产销明显增长,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产销两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561亿元,同比增长30.53%,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水平13.93个百分点,增长额为365.15亿元,增幅同比提高38.9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896.62亿元,同比增长31.73%,增长额为1661.24亿元,增幅同比提高31.0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6765.58亿元,同比增长31.11%,增长额为1605.45亿元,增幅同比提高27.51个百分点。2006年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48.68亿元,同比增长31.87%。14家重点企业(集团)中,有13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于上年水平,且多数企业呈两位数增长。2006年,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和东风公司三大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的份额分别占重点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28.46%、19.95%和18.14%。

中国汽车企业纷纷寻找商机,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外设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一些汽车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近年在各方面已得到发展壮大,其企业规模、产品产量及品牌认可度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发展,纷纷寻找商机开拓甚至占领一部分国际市场,在国外设厂(或技术中心)即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标志之一。如东风、长城、江淮及奇瑞等汽车集团,在国内已在商用车、SUV、皮卡及自主品牌轿车等领域独领风骚,企业规模、产能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已具备大企业集团风范,走出国门海外设厂(或技术中心)是企业实力的体现。

2000年万向集团与美国LSB公司合作,以42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舍勒品牌、技术专利以及专用设备。随后2001年万向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UAI公司,2003年万向收购全球最大的翼形万向节传动轴一级供应商美国洛克福特公司;2005年万向收购了美国方向连杆企业PS公司,成为美国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主机厂的一级供应商,这一系列的运作后万向已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拥有18家公司,使万向在海外的地位不断提高。2002年上汽集团投资约5970万美元,以承债的方式与通用汽车和日本铃木共同收购了韩国大宇汽车,持有10%的股份,这是国内汽车企业首次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汽车产业的重组中。2005年1月上汽集团宣布斥资5900亿韩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份,正式成为韩国第四大汽车公司的最大股东。此次并购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成功地并购国外同业。奇瑞以技术合作的方式在伊朗建设第一家海外CKD工厂,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建立了一个组装厂,组装生产瑞虎等汽车。2006年11月奇瑞汽车和伊朗IKCO集团总共投资2亿美元在伊朗建厂生产奇瑞S21。2005年吉利与马来西亚IGC集团在当地合作建厂。长城汽车在俄罗斯设立年产5万辆SUV和皮卡的基地。2005年,上汽和南汽分别对英国已经破产的罗孚汽车进行了技术和资产方面的收购,其中上汽集团收购了罗孚25和罗孚27两个车型的部分知识产权,南汽集团成功收购了MGR和PTL公司的全部资产。2006年国内汽车企业在国外设厂的有6家,同比增加2家,其中既有设厂生产整车的,也有成立技术中心的,其目的都是要开拓国际市场。2006年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乌克兰合资建设CKD(散件组装)工厂,生产“东风”轻型商用车系列产品。

中国汽车专用化率提高,外资增加对汽车零部件投资,摩托车保持世界产量领先。

近几年,国家有关对汽车产业的支持性政策,对中国专用汽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专用汽车行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已经具备100万辆的年生产能力,年产量在55万辆左右;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出现了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产品品种、档次、工艺装备、自主研发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专用车已经基本实现从进口向出口的转变。从2001年到2005年,专用汽车产量2004年为35万辆,2005年为50万辆,2006年为60万辆。2006年全国专用汽车企业数628家,专用车品种为4910个,其中厢式汽车品种1520个,特种汽车830个,罐式汽车676个。中国专用车的产量,占当年载货车产量的百分比,从25%提高到40%。这表明中国载货类汽车专用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专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60%以上的专用车企业拥有完备的产品研发体系,产品设计技术在“十五”期间取得较大发展,超过50%的企业采用CAD技术和优化设计技术,有的甚至运用三维技术进行模块化仿真设计。

但是中国专用汽车市场开发较为缓慢,市场细分程度不够,目前专用汽车占普通载货汽车比例在40%左右,与发达国家专用车65%以上的市场份额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产品雷同性大,满足用户个性化要求差。产品生产工艺环节硬件方面国内外差距正在明显缩小,但在生产工艺管理、要求及执行度方面国内外企业差距较大。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市场形势来看,中国专用汽车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大吨位、大功率、多轴化专用汽车、厢式车、半挂车以及用于城市配套服务车辆需求量将大大增加。

从2001年以来,中国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基本满足了高速发展的汽车生产和社会维修服务的需要;基本具备了商用车、中低档乘用车零部件的开发与生产配套能力,具备了中高档乘用车零部件引进消化能力;零部件企业联合重组、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得到较快发展;“十五”期间汽车整车企业的整车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28.75%;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82%,高出行业平均水平。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也得以快速发展,并且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以整车厂为中心的区域集中性,现已基本形成东北(一汽集团为中心)、京津唐(北汽和天津夏利为中心)、湖北(东风集团为中心)、西南(长安集团为中心)、长三角(上汽、南汽、奇瑞、江淮等集团为中心)、珠三角(广汽、东南汽车为中心)等几大零部件产业集群。

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3400万辆,预计2010年将会超过6000万辆。巨大的售后服务市场对于零部件行业有着必然的需求。零部件企业主要由国资、民资、外资三大主体构成。国有企业主要是过去形成的配套体系,以内部配套为主,现已开始尝试跳出原有企业集团的配套范围,拓展新空间;民营企业由于过去与整车很少有直接配套关系,多为二级、三级配套商,或在零售市场、出口市场上拼搏;外资零部件企业多由实力强大的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控制,经营管理水平高,拥有先进的产品技术,并与跨国公司整车有配套关系,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国外汽车跨国公司的进入,使海外原零部件供应商也大批随之进入,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跨国公司都具有很大的经营规模、很强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使国内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国外著名零部件厂家,如德国博世、ZF公司、美国德尔福、TRW、德纳公司、日本电装、爱信精机、富士通、阿尔派电子、法国法雷奥等在华均建立了数家合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涉及汽车电器、汽车电子、汽车音响、汽车底盘、车身部件等各个品种。

200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及其他汽车相关商品出口保持了去年的强劲态势。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累计出口金额115.19亿美元,同比增长35.04%。但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主要靠低端产品数量与价格上的优势支撑,出口业务存在很大的遭受反倾销诉讼的危险,自1997年美国对自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1%到20%的反倾销关税以来,涉及中国汽车行业的反倾销案件已有近10起。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以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此外,零部件企业总体上“弱、小、散”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4%左右,远远低于跨国公司平均5%的水平。研发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研发设施落后,人才严重不足,造成研究开发能力弱,不能及时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社会缺乏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造成名牌产品的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和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着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有关组织在“十一五”规划制定了中国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其发展确定了方向。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形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层次分明、比较稳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为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把中国建成世界零部件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摩托车产量多年居于世界第一位,已经形成了地区产业集群,重庆、广东、江浙和鲁豫是四大制造基地,基本囊括了99%以上份额的摩托车企业。2006年中国共生产摩托车2144.35万辆,比2005年1776.72万辆增加367.63万辆,同比增长20.69%,主力企业有大长江、隆鑫、建设、嘉陵、力帆、钱江、宗申、洛北等,其中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所属的建设、嘉陵、洛北和轻骑合计产销分别达479.79万辆和481.54万辆,占行业总量的22.37%和22.64%,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拉动中国摩托车产品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村消费者购买力提高和出口增长。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政府仍然将扩大内需作为扩大消费的主要突破方向,而其中扩大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成为其中重中之重。目前汽车工业中重点针对农村市场和适合农村市场的细分产品是轻卡、微型卡车以及低速汽车和摩托车,前几种基本都是生产资料性质的投资,而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是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因此摩托车在中国农村具有优势,依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扩大出口是摩托车企业在行业过度竞争的状态下探索出的自救之路,以重庆民营摩托车企业为代表的新一代摩托车企业通过直接贸易、海外建厂等方式,以东南亚市场为突破口,逐步提高了中国摩托车的出口能力,在与日本、意大利、台湾等地区的知名品牌竞争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海外营销能力。2006年3月1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正式实施,对摩托车出口经营企业实行出口资质管理,国内摩托车企业的海外战略仍将在政策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中国摩托车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摩托车产品出口高速增长,2006年出口640.35万辆,同比实际增长40.6%,占销售总量的30%。

未来一段时间,摩托车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现实的,这些挑战包括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电动自行车产品的有力替代、各地交通压力增大对于摩托车的上牌限制、制造成本的上升以及形形色色的国际贸易壁垒和海外经营风险等。

结束语:

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汽车工业都将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中国政府有关汽车产业的各项政策支持下,中国汽车工业必将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将全方位融入世界汽车工业。而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向好,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伴随中国社会汽车消费的增加,广阔的中国汽车市场也将继续保持拉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角色,中国汽车工业将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地发展。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3-12-2010 21: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啊???!!!这么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6-8-2025 01:25 , Processed in 0.38355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