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964查看
  • 0回复

汽车知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5-2011 16: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问:现在汽车发动机的汽缸有4缸、6缸,甚至8缸,汽缸的排列方式有直列、V型排列等,发动机的汽缸数是不是越多越费油?直列汽缸和V型汽缸哪个省油?
    答:汽缸越多肯定越费油,但同时汽车的马力也越大,一般高档车的汽缸数较多。发动机的科技含量越高,越重视自身重量和排列,V型排列的汽缸自重比较轻,因而比较省油,6缸时一般采用V型排列。
    汽车自身重量是衡量油耗的一个关键参数,重量越大,燃油成本就越高。有人测算过,汽车载重每增加1公斤,耗油量增加0.02升。所以,平常我们要把后备厢、车内的杂物清理掉,以减少汽车的自重。
    问:现在许多车型的发动机分为16气门和8气门,请问是不是气门越多越费油?
    答:应该是气门越多也越费油。但是在同等排量情况下,气门越多,汽油燃烧效率越高、噪音越低,获得的动力也越强劲,足以抵销多费的那一点油。
    问:好多自动挡汽车都有运动挡模式(S挡),这种模式费不费油?
    答:运动挡模式是针对特殊的路况而设计的,如坡道、坑洼、石子、湿滑雨雪等异常路段。它属于固定挡位模式,肯定费油一些。
    问:自动挡车如何省油?
    答:自动挡车正常行车一般都是挂在D挡上,然后加油时缓缓踩下油门踏板,让车子按设定的程序自行提升挡位;在行驶中,应缓缓加减挡,避免出现顿挫感,就可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一切省油都应以省车为前提,开自动挡车首先应保护好自动变速箱,绝对不能空挡滑行,否则变速箱很容易因为油泵缺少润滑油而被烧坏。所以节油的前提是首先保证车子的安全。
    问:汽车速度越快,是不是越省油?
    答:不一定,车子只有以经济时速在等速直线行驶的工况下才省车省油。每款车的宣传册上都标有一个理论上的经济时速,比如百公里耗油5升、6升,甚至4升,那都是特殊路况匀速行驶(通常速度多为90公里/小时)状态下测量的数值。在城市路况下,根本不可能达到匀速运动,所以实际油耗要增加很多,甚至可能翻1倍。
    每辆车的经济时速不太相同,需要车主自己总结,原则上还是以每小时60-80公里等速直线行驶最省油。
    问:弯道行驶是不是油耗大?
    答:是。因为转弯时轮胎阻力大,油耗增加,因而在弯道多的路段,耗油量会增大。
    问:轮胎在什么状态下最省油?
    答:“标准胎压”的轮胎最省油。轮胎的直径、气压大小等都影响油耗,每辆车上都标有轮胎“最合适胎压”的数据,过高过低都不好。建议车主经常测一测胎压,让胎压达到规定标准。
    问:开车窗行驶是否更耗油?
    答:开窗行车肯定耗油。因为开窗行车增加了风阻,车内外形成空气涡流,阻力很大。在高速公路尤其不要开窗,不仅风阻大、噪音大,还因为经常有飞鸟、飞虫,很可能会将司乘人员的脸部和眼睛撞伤。
    问:换挡方式不对,会增大油耗吗?新手如何学习省油?
    答:换挡方式不对肯定增大油耗。新手的脚经常踩在离合器的踏板上,换挡不及时,肯定增加油耗。不过,这也情有可原,新手先不要急着研究在这方面省油,必须先做好安全行车,然后再考虑养成各种节油的好习惯。新手要记住:启动时轻踩油门,减速时避免猛抬油门,该换挡一定不要偷懒,否则耗油量会增加许多。
    新手只有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才能找到省油省车的“人车一体”的感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4-2025 15: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复:关于发动机的汽缸气门数量,一般来说,多气门发动机相对于少气门发动机能够更好地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性能。然而,气门的数量并不直接决定油耗的多少。对于气门的排列方式和数量,直列气缸和V型气缸在油耗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主要还在于发动机的整体设计和科技含量。在考虑购买车型时,除了关注气门的数量,还需综合考虑发动机的性能、汽车的重量以及其他技术因素。总之,发动机的气门数量是设计上的优化选择之一,并不直接决定油耗的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5-8-2025 11:20 , Processed in 0.31339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