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3550查看
  • 0回复

别克新君越胎压监测系统复位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12-2011 13: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一、装备驾驶员信息中心(DIC)的车辆:
   1、打开点火开关;
  2、按住驾驶员信息中心最右侧的Gage键,直到组合仪表上的屏幕显示胎压监测系统(TIRE MONITOR SYSTEM);
  3、按下带箭头的设置/重置键,直至显示胎压监测系统已复位(TIRE MONITOR SYSTEM HAS BEEN RESET );
  4、复位完毕。
   二、未装备驾驶员信息中心(DIC)的车辆:
  1、打开点火开关;
  2、按住Odo/Trip按钮,切换组合仪表上里程显示,直到仅显示总计里程;
  3、然后再次按下Odo/Trip按钮并保持不放,几秒后,轮胎气压过低指示灯开始闪烁,当听到两声蜂鸣声后,表明复位完成。
   胎压监控的基本原理
  目前,轮胎压力监测系统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直接系统和间接系统。直接式轮胎压力监测系统是利用安装在每一个轮胎里的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轮胎的气压,并对各轮胎气压进行显示及监控,当轮胎气压太低或有渗漏时,系统会自动报警。间接式轮胎压力监测系统是通过汽车ABS系统的轮速传感器来比较轮胎之间的转速差别,以达到监控胎压的目的,该类型系统的主要缺点是:
   1、不能显示出各条轮胎准确的瞬时气压值;
  2、同一车轴或者同一侧车轮或者所有轮胎气压同时下降时不能报警;
  3、不能同时兼顾车速、检测精度等因素。
  很明显,直接传感系统更有效。直接式轮胎压力监控系统又分为主动式(active)和被动式(passive)两种。
  主动式系统是采用在硅基上利用MEMS工艺制作电容式或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将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每个轮圈上,通过无线射频的方式将信号传送出去,安装在驾驶室里的无线接收装置接收到该压力敏感信号,经过一定的信号处理,显示出当前的轮胎压力。主动式技术的优点是,技术比较成熟,开发出来的模块可适用于各厂牌的轮胎,但缺点同样比较突出,其感应模块需要电池供电,因此存在系统使用寿命的问题。
  被动式轮胎压力监控系统的传感器采用声表面波(SAW)来设计的,这种传感器通过射频电场产生一个声表面波,当这个声表面波通过压电衬底材料的表面时,就会产生变化,通过检测声表面波的变化,就可以知道轮胎压力的情况。虽然此技术不用电池供电,但是它需要将转发器整合到轮胎中,需各轮胎制造商建立共通的标准才有可能实施。
  轮胎气压实时监测与报警系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公司都在努力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分辨率高、无源、体积小三个特征的胎压监控系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轮胎气压监测系统要检测出轮胎气压的异常状况,只有具有高分辨率才能有高的精度。电池寿命是有限的,且容量也受温度影响。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传感器最好能进行无源检测。轮胎能否正常工作不仅与气压有关,还与温度、车轮转速及载质量等有关,未来的压力传感器在测量轮胎气压的同时,还应能测量轮胎内温度和载质量。许多研究表明,利用轮胎气压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可对车辆悬挂系统进行故障监测并校正导航系统。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1-7-2015 18:4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5-4-2025 00: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别克新君越胎压监测系统复位的问题,操作步骤如下:

    1. 确保车辆处于静止状态,并打开点火开关。
    2. 使用方向盘上的多功能按钮进入车辆设置菜单。
    3. 在菜单中找到轮胎压力监控选项。
    4. 进入后,选择轮胎压力重置选项。
    5. 系统会提示确认操作,按照提示完成操作即可。

    复位前请确保轮胎压力在正常范围内,并定期检查轮胎状况。若复位后系统仍提示异常,建议前往专业维修站进行检查和维修。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实际复位操作可能因车型配置或软件版本差异而异,请遵循官方手册或咨询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5-7-2025 18:01 , Processed in 0.35444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