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912查看
  • 0回复

--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汽车防盗装置》解读(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12-2011 15: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汽车防盗装置的强制性技术规范--《汽车防盗装置》(GB15740-2006)已在06年上半年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制定,2007年9月1日起强制实施。上期本刊刊登了行家从该规范的出台背景、相关强制性要求及强制性实施的可行性问题、建议等方面提出的一些看法。本期将继续刊登行家对汽车防盗装置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实施可行性的深入探讨。
强制性防盗,迫在眉睫的思考
--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汽车防盗装置》解读(二)
                         --谢国安
一、        关于强制性防盗标准有关问题的再探讨
1、        为什么强制性标准中对防盗装置仅确认为三种方式之一。
国家强制性规范《汽车防盗装置》(GB15740-2006)中提出,防盗装置device to prevent unauthorized use设计用来非法将发动机或车辆其他的主要动力源正常启动的系统与至少下面所列系统之一组成的装置:
a.        转向机构锁止装置;
b.        传动系锁止系统;
c.        换档机构锁止系统。
对上述三种锁止方式而言,毫无疑问,如果锁住了方向盘、发动机或换档机构,这辆汽车在防盗系统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窃贼是很难将汽车盗走的,但是,对于其他的锁止方式,如手刹锁、脚刹锁、车轮锁、车门锁等锁止方式,为什么国家标准不予认同,禁止使用呢?
作为一个防盗装置,判断其质量是否合格,应看其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其自身的安全性,二是看其系统的安全性。所为自身的安全性是指防盗装置本身是否很容易被破坏(或破解),如中控锁,谁都知道,一般窃贼5秒钟左右即可打开,对于较熟练的窃贼,只要3秒钟便可打开;对于手刹锁,在车下松掉其连接螺丝,一般窃贼也只是两分钟便可。而对于脚刹锁、手刹锁在使用这种防盗装置的同时,很容易影响到系统的安全性。
2、为什么要规定“汽车防盗装置要作为原装部件安装在车辆上”?
国家强制性标准《汽车防盗装置》(GB15740-2006)中明确提出:(3.5)防盗装置应作为一个原装部件安装在车辆上(即该装置由制造商在车辆第一次销售前安装在车辆上)。其目的仍主要是保障其防盗装置自身的安全性,因为,既然防盗装置作为一个原装部件安装在车辆上,那这个部件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当这个原装部件被拆除时这个部件的功能肯定会丧失,失去这种功能的汽车必将不能运行。例如,昊盾排档锁将防盗装置与换档机构采取一体化的巧妙设计,当窃贼拆除了昊盾排档锁时,汽车就失去了换档机构,没有换档机构的汽车是不能运行的。
以色列进口排档锁、拐杖锁等防盗产品由于均不能作为一个原装部件安装在车辆上,当窃贼采用暴力手段将其拆除后,汽车仍然可以恢复正常使用功能,因此,其自身安全性对于防盗装置来讲其重要性不必多言。
对于可以作为原装部件安装在车辆上的防盗装置,如系统安全性不达标,则同样为非合格产品。如北京一家公司2004年就在北京市场上推出的一种“锐虎”汽车防盗器,虽然其设计人员也是将换档机构与防盗机构采取一体化设计,但由于其锁止位置是选择在换档机构转动轴上,把转动轴设计为可以断开和闭合的锁止位置,该位置由于为换档机构的受力点,频繁的运行可以很快使断开和闭合部位的间隙加大,当间隙加大到一定程度时,不仅防盗机构锁止失效,而且还会导致换档机构运行失效。这样就使与该装置有关的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因此该装置在进入市场半年多便销声匿迹记了。防盗装置的系统的安全性也是衡量该装置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
3、为什么强制性标准要求防盗装置使用锁芯互开率不能低于1/1000?
作为防盗装置,除了其自身的安全性和系统实用的安全性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防盗”,而防盗的核心就是提高系统被打开的难度,简言之就是锁芯的互开率。所谓互开率,如《汽车防盗装置》(GB15740-2006)所说:是指“经专门设计和制造的启动锁止系统的变化组合”。普通汽车为什么不防盗?主要是因为发动机钥匙(一般与门锁用同一把钥匙)的组合变化只有1/20-1/30,在网上关于汽车防盗的文章在介绍盗车贼的偷盗方法时说很多窃贼一般都是使用20-30把钥匙试开的方法将车偷走的。国家标准中规定互开率不低于1/1000,按此标准执行其产品的防盗性就比原车提高了30—40倍之多,但作为我国汽车防盗装置的第一品牌的昊盾排档锁,其第五代产品----防盗警示型汽车排档锁其互开率已达1/3000,在防技术性开启和非技术性开启方面已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二、        关于“汽车防盗装置”作为一个原车部件安装在车辆上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前文已就方向盘锁止系统和发动机锁止系统作为原装部件安装在车辆上的可行性进行过粗略的分析,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换档机构锁止系统作为原装部件安装在车辆上的可行性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1、        各种换档机构结构及适配排档锁状况分析
对于M类(包括M1 M2 M3)和N类(包括N1 N2 N3 )汽车,由于其车辆使用功能不同,其发动机功率和换档机构结构方式亦不同,汽车换档机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结构方式:
(一)、中心轴框架式换档机构
这种换档机构的结构特点是,其换档杆的转轴在其换档机构的支架上,换档拉筋(或推杆)在机构的支架下方,此种机构在M1类和N1类车辆中使用最多,根据昊盾排档锁的设计原理,由于只是需更换排档机构,排档杆部件和在地板上增加锁孔位置,因此也是使用最广的产品。该类产品的适配范围是微客类、微轿类和轿车类汽车,如东风富康、上汽通用别克、北京现代、五菱6371、长安465等等,所占比例约为全部车型的75%。
(二)、中心转轴上下可移动式换档机构
该种机构从外型上看和第一种相似,只是排档杆不仅可以前后左右运动,而且可以能上下运动,这种机构一般在大众系列的车型中较多。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3000、一汽大众的捷达及宝来等车型。这种结构如使用锐虎排档锁则不能实现其功能,如使用昊盾排档锁则其稳定性不如第一种结构,所占比例约为全部车型的10%。
(三)、底部转轴拉筋式(或推杆式)
这种机构转轴设计在机构的底部,其拉筋(或推杆)则设计在排档杆的中下部位。锁止点可设计在排档杆的末端。这种机构大多在微型客车的大马力车型和部分轿车中,如五菱6372、长安474及上海通用别克的凯越等部分车型中,所占比例约为全部车型的8%。
(四)、中间横轴推拉式
这种机构的设计没有中心转轴,不能在任意方向上转动,只能在横轴方向上前后移动和在纵轴方向上左右移动。这种机构主要用于M1类汽车中的中型客车,如金杯海狮,金顺海狮、金龙海狮、东南得利卡等。这种机构的排档锁锁止位置在其中轴上。
(五)、横向滚动推拉式
这种机构其位置安装在汽车面板上,可上下或前后推移,主要用于部分中型客车。目前还没有配置的排档锁,其配置因需要与面板内部的配合,因此难度较大。
(六)、直插变速箱体推拉式
这种机构的排档杆直插入变速箱中,主要用于越野与皮卡类轿跑车或客货车,由于须在变速箱内加以改进,因此直接装配的难度为最大。
三、关于在M类和N类汽车上强制性安装防盗装置的可行性分析
1、关于在M1和N1类汽车安装防盗装置的可行性
如前所述,对于M1类汽车(九座以下的乘用车)和N1类(0.5吨以下的客货车)来讲,由于其换档机构大多采用中心轴框架式及底部转轴拉筋式换档机构,采取换档机构汽车防盗锁止装置的售前安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2、关于在M2(中型客车)和N2(中型货车)类汽车上安装汽车防盗换档机构锁止装置的可行性
由于M2和N2类汽车大多使用底部转轴拉筋式和中间横轴推拉式的换档机构,在该两种类型的机构设置换档机构锁止系统也是完全可行的。
3、关于在M3(大型客车)和N3(大型货车)类汽车上安装汽车防盗换档机构锁止装置的可行性
一是由于M3类和N3类汽车大多车身长,体积大,偷车不易,销赃也不易;二是由于该类汽车大多车辆的换档机构排档管长而且弯曲度大,安装排档锁较困难;三是该类汽车的换档机构大多使用变速箱插入式换档机构,改制排档锁较为困难。鉴于上述原因,是否可以考虑在M3和N3类汽车上根据车型由汽车厂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决定是否安装为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4-2025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谢国安关于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汽车防盗装置》解读(二)的相关内容,以下是专业的回复:

关于强制性汽车防盗标准的再探讨:

一、对于强制性防盗标准的实施,我们深感其紧迫性和必要性。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汽车防盗技术规范的实施对于保障车主权益、维护公共安全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二、针对该标准的实施可行性,我们认为,通过合理的宣传、培训和技术更新,相关企业和车主能够积极响应并适应这一强制性规范。同时,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权威性和其在制定标准时的广泛征求意见,保证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汽车防盗装置》(GB15740-2006)的实施,将推动汽车防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促使行业朝着更高标准发展,最终将惠及广大车主及消费者。我们期待并关注这一规范在实施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与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6-7-2025 03:51 , Processed in 0.568145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