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726查看
  • 0回复

名族企业 是否可以复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4-2012 14: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华晨汽车的成长史
此文作者彗星撞日本,写于2006年。一、仰融时代的华晨1、华晨的历史变迁    仰融与辽宁政府的合作始于1991年,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其前身是老牌汽车制造企业沈阳客车制造厂),成立于1991年7月,注册资本4.44亿美元,投资总额5.71亿美元,公司于2003年1月正式更名为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是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重点生产企业。公司拥有两个整车品牌“中华”和“金杯”系列。而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1992年10月,华晨中国汽车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CBA。1999年10月,公司又在香港两地上市,股票代码为1114。2003年3月27日,宝马集团和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合资合同签约仪式。双方分别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权。按照合同,宝马集团和华晨汽车将共同组建一个生产和销售宝马汽车的合资公司——即现在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2002年9月由中央划拨,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主要生产企业包括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和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等,同时也是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此时仰融在华晨内的股份全部被华晨集团接受)。2、华晨的黄金时代     在仰融出逃前夕,华晨一直被称作中国汽车的神话,甚至被冠以中国第“四汽”的称号,《中国企业家》称他为“颠覆者仰融”,华晨大有振翅待飞之势,其势如破竹的风头比当今的奇瑞有过之而无不及。    仰融造车的精要可总结如下:1、自主研发与合资双管齐下。一手为华晨的自主品牌轿车在全球配置资本、技术、人才资源;一手在不同的产品线上形成与多家国际级厂商合作的格局,在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分享利益,这样,既能吸取多方资源又能快速回收资金;2、不将投资局限于汽车产业,在金融业、基础设施领域均有涉足,以图在资金、资源上和汽车产业形成嫁接。仰融以为,只懂汽车、不懂金融,无力走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缺钱少技术的困境。   仰融习惯于把他的汽车产业布局分为两个部分:“五朵金花”和罗孚。2002年,华晨因拥有金杯客车、金杯通用、中兴皮卡、三江雷诺、中华轿车等8条生产线,被称为国内仅次于三大汽车集团的“第四汽”。彼时,罗孚项目秘而未宣,“五朵金花”已经布置有序:除了引进丰田技术的金杯海狮轻型客车、拥有整车知识产权的中华轿车、与宝马合资生产高档豪华车以外,华晨还于2000年与通用合资共同投资2.3亿美元组建合资企业,在沈阳生产“雪佛兰”卡车及SUV,2001年7月正式接手位于湖北孝感的三江雷诺,控股55%,准备引进雷诺家用型经济轿车“甘果”。    但让仰融追悔莫及的恰恰就是这被仰融寄望甚深的“第六朵金花”激化了华晨和辽宁方面的利益矛盾,产权之争浮出水面,直至仰融失守华晨、远走美国。3、祸起罗孚    仰融最为看重的还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中华轿车,备受争议的罗孚项目,据仰融的说法,就是为中华而生的,找罗孚的初衷,是为升级“中华”的发动机。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以合资方式在宁波建厂,中方投资进行土地、厂房等的购置,占50%的股份(后经商谈升至51%),罗孚投入产品和设备。协议规定,合资企业的采购中心放在宁波,价格政策公开,向罗孚推荐的零部件供应商直接采购,中间不得有任何的附加管理费;罗孚在中国的销售价格不得高于欧洲。此外仰融表示,中方可以借给罗孚1.9亿英镑,其中几千万英镑用于解决因生产线搬迁引起裁员所需的费用,另外1亿多英镑用来设计罗孚新的45车,作为中华的第三代产品。“这样,在沈阳生产的‘中华’是‘中华’第一代,宁波投产的罗孚是第二代,罗孚新45也就是‘中华’第三代。一位曾经担任华晨高层的人士向本刊回述,仰融当时计划把宁波作为零部件采购基地和“中华”主要的制造基地,沈阳作为客车基地,保留金杯海狮。    罗孚项目为什么选择宁波,仰融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当地政府开明,政策优惠。据仰融回忆,罗孚落户宁波,买地、建厂房可以先使用后支付,减轻前期投入的负担。罗孚项目的产品50%要出口,宁波是港口城市,政府承诺为罗孚项目投资兴建滚装船码头。第二,从配套半径看,长三角占中国零部件市场份额的70%,宁波具有地缘优势。而第三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宁波有一个“金娃娃”——宁波大桥即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吸引着仰融。在仰融看来,他的部署并无不妥之处:“沈阳金杯投资5亿参与罗孚项目,日后必然能够得到数倍的投资收益;5年后宁波大桥建成,将极大解决上海至宁波交通堵塞问题,只会赚不会赔的,在汽车产业陷入低谷时是很好的资金输血源头。”    但是,站在辽宁省、沈阳市的角度看,仰融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掏空金杯汽车,让金杯汽车为仰融在外省的项目输血。辽宁方面希望看到的是以华晨汽车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宝马、中华轿车、金杯客车及多功能越野车,以此带动丹东、大连、锦州等城市的汽车及零部件工业,而仰融在宁波建轿车基地、间接用金杯汽车的资金在省外投资非汽车相关产业的做法显然是与地方政府的期望相违背的。如今,仰融也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叹息:“我真没有想到,把项目放在宁波会惹出这么多事……要是放在大连,可能什么事都没有了。”    2002年6月初,在仰融携夫人悄然离境后,辽宁省政府则以涉嫌经济犯罪为名,对仰发出批捕令。一个时代结束了。二、后仰融时代的全面陷落1、短暂的平衡在仰融走后的两年半中,华晨内部有两条线在运作。一条线是对仰融时代的华晨系进行资产清理。2002年9月华晨集团控股公司(以下简称华晨集团)成立,由华晨接收工作组的副组长、时任辽宁省省长助理、协管全省工业事宜的杨宝善负责(2004年4月杨全职出任华晨集团董事长)。在这条路线上,先是在苏强等四大金刚的支持下(他们持有华晨中国3.442%的股份),华晨集团完成了对华晨中国原第一大股东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所持有的39.446%股份的收购,而这部分股权正是仰融认为应属自有资产的部分。之后,原华晨系中160多家公司在理顺资产关系后被放入华晨集团。相关资料显示,到2003年年底,华晨集团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沈阳华晨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600609,简称华晨金杯)、上海申华控股(600653)和华晨中国(CBA,1114.HK),在国内外共有关联公司158家,其中控股138家,总资产246亿元。在另一条线上,苏强等四人握有了华晨中国旗下核心业务:中华轿车、金杯客车和合资公司华晨宝马的经营管理大权。他们的薪酬待遇也沿袭了仰融时代的规定:年薪30万美元加每年利润5%的提成。此外,四人得到辽宁省政府的承诺,每人将获得8000-9000万股不等的期权认购权。按照这一承诺,他们可按行使价每股0.95港元分别认购共3.5亿股华晨中国新股,占总股本9.446%,行权期限自2003年2月6日起3年内。于2003年、2004年前后两次四大金刚抛售他们在仰融时代手中所剩有的企业股权,总共套现约3.3亿港元。 在正本清源之后,华晨对仰融时代的汽车产业版图进行肢解。首先,位于宁波的罗孚项目被终止。当时,这一项目的土地拆迁已经完成,位于宁波开发区的办公大楼开始起用,第一笔款项2340万英镑正式支付。四辆内饰件被罗孚改良过的样车基本完成,发动机的改良正在进行当中,华晨为了终止合同,向有关方面赔付了2亿多人民币。其次,位于湖北孝感的雷诺项目也被搁浅。当时准备引入的车型已经选定,工程技术人员全部到位。因中方终止合同,已经向韩国的奥斯汀模具厂支付的7000多万人民币的费用无法收回。而位于沈阳的金杯通用项目,2001年已经开始投产雪佛兰开拓者SUV和雪佛兰S10双排皮卡车,但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04年2月被上海通用整合。另外在合资公司,失去了仰融这样的强势人物,又没有其他的合资项目作为制衡宝马的砝码,中德双方的地位日益悬殊,被德方完全控制的华晨宝马已几乎失去了当年合资之初的全部意义。2、仰融的遗腹子——中华轿车2002年8月,“中华”在华晨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下上市了,如弃婴一般,很快就被摔的鼻青脸肿。辽宁省接管的华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后续开发、品牌吸引力均呈逐年衰减趋势。何以至此?可以看得到几点原因:1、从战略布点上,华晨收归辽宁后,除了华晨宝马,新任大股东出于种种考虑,中止了华晨和多家国际厂商已谈或正在谈的合作、合资关系,并斩断了华晨在汽车产业之外的投资血脉。华晨船行中流,却被突然打乱节奏、中断既有的发展逻辑,出现混乱乃至停滞的局面势所难免。2、不同体制带来不同偏好。当年仰融为了一个中华可谓孜孜以求,上九天下汪洋使尽浑身解数,他在这上面的拼搏和执着人所共见,而变身为国有企业的华晨打造自主品牌的动力已大减。辽宁方面可能更多会以地方经济利益、就业、稳定作为决策依据,比如仰融时期,华晨零部件采购地区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上海,国有大股东接手之后,为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一部分采购基地转移到了辽宁,随之而来的就是质量问题。3、新任管理层在个人短期利益的诱惑和体制的压力之下,不断妥协、放弃早年的品牌雄心,最后干脆将个人在华晨股份抛售、一走了之。管理层无意“愚公移山”、倒不乏“智叟”的灵活和投机,怎堪担负一个汽车企业的品牌梦想?4、巨变之后的华晨,急需建立起超越仰融时代的管理机制和精神文化,但可惜的是,无论是苏强还是杨宝善,就企业家精神、人格魅力和经营头脑而言,都和仰融差距甚远。于是,仰融的一个转身,便成了华晨的一次天黑。3、无法挽回的失血。仰融时代招贤纳士的大批人才纷纷出走,包括多年培养的大量技术人员,其中不少投奔了奇瑞与吉利。经销商中比较好的4S也纷纷退出,造成经销商的素质进一步下降。尽管才短短几年,华晨的中层管理队伍已经形成了一个断层。注:祁总的到来,是否会揭开华晨的新篇章呢?目前的华晨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复苏的迹象。祁玉民既有工程学士又有工商管理硕士知识背景,同时在大型机械企业多年的管理经验是其坚实的底气,特别是那短暂的副市长的官员经历,使其与辽宁政府更容易沟通。俺最看好的还是他雷厉风行的作风。没有摧枯拉朽的手段,很难拯救华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4-2025 09: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名汽车工程师,对华晨汽车的成长史有所了解。华晨汽车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代表之一,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仰融时代的辉煌历程,值得肯定。随着市场环境和政策的不断变化,民族企业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对于华晨汽车来说,复兴之路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强化品牌优势、加强技术研发和质量管理、深化市场布局等是重要途径。期待华晨汽车在新的发展阶段能够继续发扬创新精神,不断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4-8-2025 23:18 , Processed in 0.452989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