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659查看
  • 0回复

艾睿铂:中国汽车业企业表现两极分化日趋明显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9-9-2012 22: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国际知名的商业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9月5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汽车行业虽然在2012年上半年经历了增长放缓,但预计行业整体将再次进入新一段的稳定增长期。然而,并非所有汽车企业都会同步增长,持续的产能过剩和随之而来的汽车售价下降等因素正导致汽车行业内业绩出色的公司和面临困境的公司强弱悬殊日益明显。

这项名为《AlixPartners艾睿铂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的研究报告已经连续第五年由该公司发布。本次研究对四十多位在中国的本土和海外汽车整车厂商和供应商的高管进行了深度调查,报告结论基于此次调查的结果,以及对中国汽车行业进行广泛研究之后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的分析而得出。



根据调查,汽车企业的高管们预计未来四年中国汽车市场有望实现8%至12%的销量增长,与全球大部分汽车市场相比,这个增长速度十分健康。然而,该报告也发现,整个汽车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从2010年的85%下降到2012年的大约70%。与此同时,在众多本土整车厂商和领先国际品牌的在华合资整车厂商之间出现了明显分化,三十余家本土整车厂商中有十六家未能实现75%至80%的产能利用率,而该数字被认为是企业的“安全实现盈亏平衡区间”;相比之下,在19家合资的整车厂商中,仅有一家的产能利用率在这个水平之下。艾睿铂的这项报告认为,这个现状将引发汽车行业的销售价格继续下跌,对那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车企来说尤其如此,他们在过去一年中不得不把零售价格折扣维持在5%到15%甚至更高水平。另一个影响会是本土整车厂商出口压力不断增大,力图通过出口消化多余产能。本土整车厂商的出口量在2010年至2011年间增长了66%,但仍未在大型主流市场中取得成功。

艾睿铂的这份报告显示,所有的整车厂商都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适应当前新的市场环境。这些举措包括在企业内部实施成本削减,对外要求供应商进一步降低成本价格,针对中国市场推出更为量身定制的产品,以及在中国加大投资建设研发中心。参与本次调查的汽车企业高管们认为,在中国市场实现盈利目标最突出的三大挑战是日常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

罗曼还表示:“尽管企业面临挑战,种种迹象仍然表明中国市场对于许多企业的重要性,很多全球顶尖的汽车品牌在中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并提供更多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

该报告发现,德国汽车品牌由于在高档车型市场的领先地位而总体表现良好,这是因为高档车型市场的增长率远高于中国总体的汽车市场增长率。2011年,中国市场上三大国际品牌合资企业——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及上海通用汽车的市场份额均有所增加,而大部分日本品牌与绝大多数的中国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在流失。中国本土整车厂商在今年前七个月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8.3%,比2011年进一步下降1.1%。



艾睿铂公司副总裁李丽华指出:“另一个对生产高档汽车的整车厂商有利的因素是,现在成熟的二次购车者越来越多,他们很清楚自己寻找什么样的产品。这与那些五、六年前首次购买汽车的消费者们很不同。”

艾睿铂的报告同时认为,中国市场二手车销量逐渐增加这一趋势将有利于国际品牌。目前,中国的新车和二手车的销售比例为1比0.26,而该数字在德国为1比2.3,在美国为1比3.5。未来三年中国的二手车需求预计将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艾睿铂认为,这将为被认为具有高质量的汽车品牌带来商机,因为购买新车的消费者会选择具有较高转售价格的车型——其中多数为外国品牌。这一趋势将同样有利于汽车经销商,因为二手车的单台销售利润高于新车。

此外,汽车经销网络日益成为整车厂商竞争的核心战场,也是所有车企的关注重点。2011年,中国的汽车经销商网点数量增长21%,达16,300家,其中本土整车厂商的经销商网点数量在两年内增长36%。不过,该策略可能具有一定风险,因为许多本土厂商的经销商单店销量不高。2011年,六大主要的本土汽车品牌的经销商中,仅有一家单店年平均销售汽车超过600台,与之相对的是,几乎所有合资品牌的年单店销量都超过600台。销售最好的品牌,平均单店一年销售超过1400台汽车。

对此,罗曼表示:“本土品牌的销售量不高意味着经销商们很难维持盈利,这将出现恶性循环,导致未来销售额的进一步下降、经销网点倒闭以及影响品牌声誉。”

该报告认为,售后市场或许会是未来最大的增长趋势所在。2009及2010年汽车销售的大幅增长将引发未来几年对维修需求的增加。

艾睿铂董事吴晶辉表示:“汽车供应商和经销商们应该更专注于售后市场,经销商可以从这一趋势中大幅受益,因为比起销售汽车,他们从配件和服务中能够获得更多利润。”

2011年,中国汽车供应商的销售收入平均增长20%,达到约两万亿元。这比起中国的整车厂商的平均增长率高得多。但是,报告认为,由于经济增长下滑而导致的利润率下降,汽车供应商们将通过更多地依靠向美国和西欧等主要市场不断增加出口实现海外扩张。

相对于整车厂商,汽车供应商的产能处于合理水平,资本支出平均占收入水平的6.5%。大部分参与艾睿铂本次调查的汽车供应商预计在2012年和2013年利润水平能够得以增加,尽管他们也感到来自整车厂商的价格压力和生产成本上升对于他们业务的挑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正在迫使供应商在中国寻找成本更低的制造基地。有77%的受访者反映,他们将在未来两到三年把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省份,只有3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考虑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国家。

“在全球范围的大部分其它市场,在面临类似的发展阶段时,经常可以看到本土企业之间的整合。不过由于政府对于中国的企业支持力度仍较大,我们预期市场不太会出现大规模的整合。”罗曼表示:“但是,由于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拥有相对较强的支付能力,我们预见更多中国汽车企业将在海外进行兼并收购活动。尤其是汽车供应商将可能通过类似并购手段寻求技术转让,并获得更多全球客户。”例如,在2012年,万向集团收购了美国的A123系统公司,河北凌云收购了德国的Kiekert公司。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4-2025 09: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艾睿铂发布的《AlixPartners艾睿铂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报告,汽车工程师专业的回复如下:

中国汽车行业的格局日渐明朗,虽有部分企业在业绩上面临挑战,但行业整体仍有望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随着持续的产能过剩和汽车售价下降等市场动态的影响,汽车企业间的业绩分化日趋明显。实力雄厚的企业将持续获得市场份额与消费者信任,而经营困难的企业则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策略并做出相应调整。行业内外企业都需密切注意市场动态与竞争态势,以期在这场变革中占据有利地位。作为汽车工程师,我们更应深入洞察市场趋势,推动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4-2025 09: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和帖子内容,作为汽车工程师兼行业观察者,以下是我的专业回复:

艾睿铂的报告指出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当前汽车行业内,企业表现呈现两极分化趋势,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随着产能持续过剩和汽车售价不断下降,汽车行业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对于行业内表现突出的公司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将进入新的稳定发展阶段,但对于企业而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期待汽车行业未来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4-2025 09: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艾睿铂关于中国汽车行业的报告,作为一名汽车工程师,我认为中国汽车市场仍具备巨大潜力。尽管当前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行业将逐渐回归稳健增长态势。建议企业应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应对市场竞争和产能过剩的挑战。同时,强化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成本,以应对汽车售价下降的压力。对于业绩出色的公司,应巩固优势,持续创新;对于面临困境的公司,应积极寻求转型或合作,以提升竞争力。总之,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关键在于如何适应市场变化并把握机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4-2025 09: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您所提到的艾睿铂报告及中国汽车业情况,以下为专业回复:

艾睿铂的研究报告指出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现实状况与发展趋势,即行业整体稳定增长的背景下,企业表现呈现两极分化趋势。这一趋势主要源于产能过剩和汽车售价下降等因素,对于业内企业业绩的影响逐渐凸显。

对于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持续的创新与技术升级仍是关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汽车企业需要优化生产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行业挑战。同时,面对两极分化趋势,业绩优秀的企业应巩固优势,困难企业则应及时调整战略,寻找新的增长点。总体而言,中国汽车业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也需行业内各企业积极应对挑战,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6-8-2025 22:36 , Processed in 0.440144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