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743查看
  • 6回复

共轨技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0-11-2012 10: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共轨技术是指高压油泵、压力传感器和ECU组成的闭环系统中,将喷射压力的产生和喷射过程彼此完全分开的一种供油方式,由高压油泵把高压燃油输送到公共供油管,通过对公共供油管内的油压实现精确控制,使高压油管压力大小与发动机的转速无关,可以大幅度减小柴油机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因此也就减少了传统柴油机的缺陷。ECU控制喷油器的喷油量,喷油量大小取决于燃油轨(公共供油管)压力和电磁阀开启时间的长短。
  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成为全世界内燃机行业关注的焦点,也使柴油机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有很多优势:能减少20%~25%的CO2废气排放,车速较低时的加速性能更有优势,平均燃油消耗低25%~30%,能提供更多的驾驶乐趣。因此,有人大胆对全球汽车产量中柴油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按区域划分世界汽车产量中的柴油机比例。但是,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的排放控制又是一个难点。为满足排放标准,柴油机先进的燃油喷射系统———高压共轨技术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前些年,高压共轨技术是外资一统天下,现在这种局面被打破了。
  排放标准的提升必然推动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2005年12月30日,北京率先实施国Ⅲ排放标准。2006年7月31日,上海公交、出租车行业新车实施国Ⅲ排放标准。2006年9月1日,广州开始实施国Ⅲ排放标准。今年7月1日全国将全面实施国Ⅲ排放标准。到2010年,全国将实施国Ⅳ排放标准。
  排放标准的提升,必然推动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对于汽油发动机,由于技术相对成熟且有后处理,因此满足目前排放标准难度不大。对于柴油发动机,由于目前大部分还是机械式燃油系统,且柴油机直喷技术发展历程较短,因而为满足排放标准要求必须重新设计发动机。我国目前大部分采用引进技术来满足现阶段排放标准(国Ⅲ),但也有部分企业在进行自主研发,如中国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成都威特等。在更严格排放标准要求下,除电控燃油系统外,发动机整机也引进了许多新技术。世界著名的汽车研发机构Ricardo公司推荐在各排放阶段的发动机技术要求,从中可见共轨系统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是最具继承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燃油喷射系统之一。
  高压共轨系统在国外已得到普遍应用
  柴油燃油喷射系统从机械控制式发展到电子控制式系统后,电子喷射系统又经历了三次变革,即位置式燃油喷射系统、时间式燃油喷射系统和时间压力式燃油喷射系统(共轨系统)。高压共轨系统实现了压力建立和喷射过程的分离,从而使控制过程更具有柔性,能更准确地实现小油量的精确控制,更好地实现多次喷射。
  自从1991年日本电装公司发表ECD-U2高压共轨系统论文以来,国外燃油系统制造商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和人力开发共轨系统。博世公司于1995年发表了用于轿车的高压共轨系统,采用径向柱塞转子式供油泵,喷油器电磁阀采用球阀结构。目前博世公司共轨系统在欧洲乘用车和轻型车柴油机上已得到普通应用,如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C系列轿车、意大利AlfaRemeo156轿车、德国大众的奥迪3.3L型V8涡轮增压柴油机、美国通用公司与日本五十铃公司合资生产的Duramax6600柴油机及美国康明斯公司的ISBe3.9L和5.9L全电控柴油机等。德尔福与西门子分别在1998年和2000年推出轿车MultecDCR1400共轨系统,采用径向柱塞转子式供油泵,德尔福公司的喷油器电磁阀设计在喷油器内,使得喷油器体积更小巧;西门子喷油器采用压电执行器,响应时间更短;而日本电装公司在1991年研究开发出的ECD-U2第一代产品,并于1995年匹配Hino的J08C柴油机、五十铃的6HK1柴油机,经过多年的改进与完善,最新产品已用于轿车的ECD-U2P系统。
  目前,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应用十分普遍,博世公司已生产出2500万套共轨系统,并在江苏无锡投资建设了技术中心和工厂,实现了本地化生产。长城汽车与博世公司开发出了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此外奥迪、奔驰、华泰等品牌也推出了采用共轨系统的汽车。我国部分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也通过合作或独立自主研发,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并有数十项专利公布。因此,我国在电控直喷式柴油机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来说与国外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制造工艺和批量生产的质量控制。此外,国内共轨系统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部分零部件还依靠进口,如单片机芯片、共轨压力传感器等。
  国外公司与中国企业竞争已不占绝对优势
  相对于汽油机而言,国内在电控柴油机方面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这得益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原有柴油机使用车辆大都具有自主品牌,二是我国柴油机使用车辆的舒适性要求不高,价格低廉,国外公司与中国企业竞争不占优势。
  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柴油机必须采用电控喷射系统。目前国内柴油电控系统主要有共轨、单体泵等,和国外先进技术比,虽然还不具备对等的实力,但发展势头良好。如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研发的共轨系统已在无锡公交使用,同时国内从事电控柴油机研发的企业数量较多,因而国内在电控柴油机市场今后一定会有所作为。而国外公司提供的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供货价格取决于批量,在目前我国电控柴油机批量还不大的前提下,他们很难拿到比较满意的价位。
  同时,在售后服务及配件供应方面,国内自主品牌系统也存在明显的优势,国内自主研发的电控燃油系统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价格便宜,经济批量较小。其次,对于轻卡产品,在批量不大的情况下匹配共轨技术,可选择高喷射压力的PM型直列泵+电子调速器+冷却EGR方案,这也是我们的优势。还有,对于中重型车辆,在国Ⅲ阶段已开始实施共轨、单体泵等技术路线。
  当然,国内在电控柴油机系统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如制造工艺不成熟,批量规模较小;燃油品质难以保证;柴油机后处理技术水平不高等。但这些会随时间推移,不久将逐步得到解决。
国内共轨技术与国外的主要差距:(略去)
不过国内已经加大了研发力度,这些技术差距有望在明年得到解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8-11-2013 13: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看好长城的绿静柴油机,上个月定购一台H5,想了解一下,能给与指教否?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11-2013 11: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和国内共轨技术的差别:制造工艺还有待提高,可靠性还有一段距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2-2013 16:19: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电装做过,感觉其实最大的困难还是材料和ecu。电装的油泵和共轨都是自主研发的材料,喷油嘴和ecu只能从日本电装进口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12-2013 15: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共轨将会是一个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12-2013 18: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能有相关资料下载和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19-11-2016 10:14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1-1-2015 10: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共轨将是必然,但在其他方面如燃油、后处理等也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制造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6-8-2025 17:06 , Processed in 0.510100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