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819查看
  • 0回复

2013年:汽车产业突破与尴尬并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8-2015 11:1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11-2-2014 19: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2013年,汽车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稳定增长中开始转型,这种转型表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既是英雄的时代,也有无奈的结局。表现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方面,既有全新品牌的出世,又有外资品牌二进宫中国市场的妥协与尝试,而对于合资自主,外资与中国政府的政策博弈仍然在继续。

    新能源汽车突破在即

    2013年,美国电动车生产企业特斯拉突然宣布在一季度实现盈利,让整个业界为之哗然。特斯拉模式一时成为世界膜拜的偶像。

    特斯拉模式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公司采取了全新的市场定位模式,更是其脱离传统营销模式的汽车产业IT化的成功尝试。最重要的,特斯拉的成功在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不断的挫折、失败、探索中开始奠定了市场发展的基础。

    2013年美国汽车市场电动车市场规模有可能突破10万辆,预示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市场不可或缺的产业。

    有人说,一旦电动车产销比重超越一个市场的1%,那么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出现大发展的机遇。无疑,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不会再次重复以前任何一次的夭折,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越来越成为汽车市场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新能源汽车时代自此萌芽开启。

    合资自主尴尬试水

    宝马公司的合资自主品牌之诺的第一款车,正式在广州车展亮相。不出所料,之诺第一款产品是电动车。

    宝马作为第一个推出合资自主的豪车汽车企业,背后隐含的是一种对于中国相关政策的响应与无奈。

    虽然宝马高调宣称要将合资自主打造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第一款豪车合资自主品牌,但是电动车市场目前的困境,以及宝马自身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限的实力,都预示着之诺品牌更多是一种敷衍政策的名义品牌,而非市场品牌。

    不过,与之相反的是,日产公司在中国却高调推出启辰品牌并获得了市场销量的稳定提升。日产合资自主的战略显然与众不同。

    其实作为合资自主品牌,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在于母公司对于合资自主的重视程度。如果外资公司对于推出合资自主单纯作为一种中国相关政策的敷衍,那么这种合资自主必然不会有好的市场反应。但是,假如外资公司将合资自主作为战略品牌,那么嫁接外资技术支持的合资自主必然会有一个可期待的未来。

    特别是对于日系汽车而言,面对中日关系不稳定的发展局面,日系品牌最好的突围措施之一就是发展合资自主,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中国汽车市场的业绩提升是更好的选择。

    随着中国政府对于外资准入以及投资方面限制政策的逐步放开,合资自主将成为一个尴尬的品牌。但是,作为那些特别重视合资自主的外资来说,未免不是一次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机会。

    全新品牌与企业的机会

    合资自主在中国汽车市场能够有很大的市场机会,在于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增长的巨大潜力与空间。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与品牌都能够在中国市场获得相应的份额,其中的关键在于你的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

    观致作为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全新推出的一款汽车品牌,市场的前期筹划与产品设计、传播无疑都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互动,但是决定观致品牌能否获得中国汽车市场更多掌声的,不是在于公司的超豪华的跨国管理团队,而是在于观致公司的配套体系以及生产一线的品质管理。

    因此,无论是已经有发展十多年的自主品牌,还是刚刚起步的自主品牌,最终决定它们命运的只有品质。只有可持续的稳定的品质与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汽车产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最终胜出。

    不过,雷诺公司通过与东风汽车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再次进入中国,虽然能够抛开当年三江雷诺失败的阴影,但是雷诺在中国明显有点苍白的品牌影响力却不是短期内就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与认知。

    今天雷诺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有些走投无路的感觉,欧洲汽车市场迟迟不能复苏,以及世界其他市场给予的明显狭窄的增长空间,都让业绩堪忧的雷诺公司最终不得不选择中国市场寻求未来的增长。

    但是,中国今天的SUV市场增长空间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到底能够给雷诺带来多大的机会,一切都存折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雷诺而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进入中国市场总比不进入要好,进入中国市场就意味着机会。毕竟中国汽车市场存在着世界市场的最佳增长机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4-2025 10: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模式的成功体现了产业转型的重要趋势。该公司以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创新技术为核心,推动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不仅反映了汽车产业转型与突破并存的现实,更显示出全球范围内对于绿色能源汽车产业的共同追求与努力。中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明朗,不仅推动了传统汽车产业的升级转型,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与博弈。针对当前形势,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趋势,持续创新技术,完善政策体系,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期待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能迎来更多突破与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4-2025 10: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模式的成功凸显了汽车产业的突破与创新精神。该模式不仅在市场定位方面独具匠心,更在产业IT化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推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产业也面临着诸多尴尬。特别是在中国,合资公司的品牌策略、外资品牌的市场布局以及合资自主的博弈政策仍存在挑战。尽管新能源前景充满希望,但要真正引领行业突破仍需解决多重难题,以期迎来更为繁荣和可持续的产业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4-2025 10: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针对帖子的回复:

    在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成为行业焦点。特斯拉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市场定位模式,更在于其在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领先尝试,打破了传统营销模式的局限。其在电动汽车产业领域堪称引领者,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增长,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呈现更大的突破和进步。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针对合资自主和外资品牌二进宫中国市场的现象,期待各方能持续寻求合作共赢的方式,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4-2025 10: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上述帖子,专业的汽车工程师回复如下:

    关于特斯拉模式的成功,我深表赞同。它代表着汽车产业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其IT化的尝试与汽车产业的融合确实值得世界瞩目。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的创新和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中外合资公司的转型也值得继续关注。这些企业在面临政策博弈的同时,也在探索全新的品牌和市场需求。这些都标志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前进,虽有尴尬和挑战,但产业的整体进步仍旧显著。期待未来汽车产业的持续创新和突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4-2025 10: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以下是我作为汽车工程师的回复:

    在2013年,汽车产业展现出突破与尴尬并存的态势。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创新企业取得了显著进展,昭示着产业转型的趋势。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的市场定位模式和IT化的成功尝试,充分展现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巨大潜力。对于中外合资公司来说,新品牌的诞生及外资品牌的妥协与尝试反映出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与复杂。在合资自主方面,外资与中国政府的政策博弈仍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看点。总体上,汽车产业的未来充满机遇与挑战,值得我们期待和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1-7-2015 18:4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1-4-2025 10: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上述帖子,专业的汽车工程师回复如下:

    在2013年,汽车产业经历了转型期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的成功无疑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其盈利的实现不仅仅是市场定位的成功,更是对传统汽车产业的IT化革新。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汽车产业的局限,也预示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迎来重大突破。对于国内合资公司而言,新的品牌诞生与外资品牌的策略调整,反映了市场变革中的博弈与适应。总体来看,汽车产业在突破与尴尬中稳步前行,期待未来更多创新与合作带来更加繁荣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4-2025 10: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上述帖子,专业的汽车工程师回复如下:

    回复内容:

    在稳定增长的背景下,汽车产业在2013年展现出了转型的趋势。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变革与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特斯拉在一季度的盈利成就不仅打破了人们对电动车行业的预期,也为汽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特斯拉的成功在于其敏锐的市场定位、创新的营销模式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突破。然而,产业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合资自主与外方的政策博弈等。尽管如此,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破仍值得期待,我们将持续关注并探索更多可能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4-2025 10: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汽车产业的这一年的转型和发展,以下是我作为汽车工程师的专业回复:

    汽车产业在转型期中面临各种突破与挑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此时表现尤为明显。在技术创新及市场需求共同驱动下,电动汽车生产领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特斯拉的盈利实现了电动车行业的里程碑式突破。这背后体现的是对传统汽车产业模式深度创新的成功尝试,同时展现了信息技术和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趋势。与此同时,关于新能源政策、合作和竞争环境的复杂性也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博弈环境。尽管取得进展与机遇并存,但对汽车行业来说是深化转型升级的绝佳机会,同时应对行业内各项关键要素的洞察和调整策略也将更为关键。针对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企业应聚焦核心业务优势、持续推进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并举,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位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4-7-2025 07:40 , Processed in 0.448487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