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我们在纯电动汽车的路上走远了。”――欧盟商会中国区副主席斯蒂芬?赛克。
2015年,是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的首考。如果不修改定义的话,50万辆累计产销目标基本可以判定落空。
但这并非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阶段性的目标落空,并不意味战略方向的调整,但达成目标的策略必须重新考量。在去年初,美国政府就宣布2015年产销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将落空,但战略方向仍不变,只是将调整节奏而已。
发展电动汽车,我们想太多了
在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中,我们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以及燃料电池汽车三类车型皆纳入其中,但在政策的导向中却是更加倾向纯电动汽车。比如,纯电动汽车的补贴就远高于其他类。
没错,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以降低能耗与污染,理论上,纯电动汽车完全弃用内燃机无疑也是最优之选。但电池的续航里程、充电的便利性以及电动汽车价格等这些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短时间都难以解决。
我们发展直奔纯电动,而选择性地忽视插电式混合动力,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希望通过在纯电动技术领域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实现弯道超车。因为纯电动汽车的结构相比内燃机简单许多,世界各大车企在这一技术上的水平差距较小,赶英超美有可能。
这一构想一箭双雕,但却有避重就轻之意,且轻视了实施起来的困难。从技术上来看,纯电动汽车的各项指标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些进步,比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续航里程增加,但只是相当于从50分提升到了55分,仍不及格,距离消费者预期和商业化甚远。
事实上,围绕汽车降耗减排的终极目标我们可以选择的路线组合有许多,而且应该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调整。就目前而言,插电式混合动力和涡轮增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在纯电动汽车的路上走远了。”欧盟商会中国区副主席斯蒂芬・赛克在今年中欧汉堡峰会上曾对车聚网表示。
欧美风向开始变了
数据往往是最有力的证明――在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前,插电式混合动力可能是更佳选择。
今年上半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总计54,973辆,其中纯电动车占比为47.0%,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占比为53.0%。尽管在美国市场上纯电动车车型更多,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总销量更大,而且增长速度更快。
从德国市场来看,过去一年多以来插电式混合动力的销量占比越来越高,到今年8月份插电式混合动力单月销量也已经超过了纯电动汽车,两者销量分别为515辆(+18%)和620辆(+285%)。
中国也面临同样情况,今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4.13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99万辆,同比增长7倍,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8986辆,同比增长1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7197辆,同比增长154%。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增长速度惊人。
插电式混合动力的高增长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到这一类产品的优点。以刚刚在国内亮相的某豪华品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为例,它就能有效解决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种种顾虑:不依赖充电设施,一箱汽油加一次充电,最大续航里程高达1000公里;大幅降低油耗,百公里油耗低至2.1升。
混合动力是一种哲学
把制动能量、自动滑车、怠速所浪费的能源回收回来,变成电能驱动汽车,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这是日本车企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的初心。它与传统内燃机的改进并非排他性的,而是一种有力的补充,是一座通往新能源世界的桥梁。
过去几年,以大众为代表的欧洲车企选择的节能路线是以内燃机的改进为主,比如涡轮增压,加上缸内真喷,以及双离合变速器DSG等,通过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传动效率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但从最近其新推出的产品来看,动力系统的电气化趋势明显,包括几大豪华品牌在内的欧洲车企纷纷在中国推出了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可以简单理解为在普通混合动力基础上把电池加大了,而且可以充电了,这样汽车依靠电力可以行驶的里程数就增加了,也可以说这辆车的动力系统电气化程度提高了,更加节能与环保了。
一般而言,插电式混合动力拥有三种驾驶模式:纯电动模式,如果可满足日常通勤需求那么你可以把它当作一辆电动车;混合动力模式,原理与非插电混合动力类似,百公里油耗一般在4升以下;高性能模式,发动机和电动机同时开启,两颗心脏功率与扭矩叠加,而且电动机具有瞬间扭矩输出特性,一般百公里加速都非常快,性能与操控性比传统动力汽车更胜一筹。
尽管相对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享受的补贴不是多,但一些有远见的车企已经开始投产这一技术,随着一些插电混合动力车的热销,更多的厂商将加快新能源技术投入与应用,为消费者提供真正能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而只有走入更多家庭,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实现节能与环保。
记得一位汽车界老前辈说过,混合动力是一种哲学,我理解的它应该是一种现实的哲学,也是一种跳出现状,创造性寻求更优解决方案的哲学,只有这样它才可能永远不会过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