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852查看
  • 1回复

防御性驾驶之我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3-4-2016 16: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汽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的普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捷和舒适,但也一直伴随着道路交通事故的血色阴影。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约有十万条鲜活的生命消失在滚滚车轮之下,这相当于每六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车祸,每一分钟就有一人在车祸中受伤。同时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面对很多惨不忍睹的车祸现场(我相信很多有车族都目睹过车祸现场),在探寻车祸起因中发现,绝大部分驾驶员在车祸发生之前都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因此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每个驾驶员都应该掌握一套安全的驾驶技术,做到不主动造成交通事故,不被动涉及交通事故,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远离交通事故,避免悲剧的发生。
防御性驾驶技术就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够准确的“预见”由其他驾驶员、行人、不良气候或路况而引发的危险,并能及时采取必要、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这种可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驾驶方式即为防御性驾驶。
防御性驾驶在目前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采用,我国也在大力提倡防御性驾驶,本文就想和大家讨论一下防御性驾驶技术的要领,
本人认为防御性驾驶技术有五大要领:预估风险、放眼远方、顾全大局、留有余地、引人注意。下面就向大家介绍这五大要领的具体操作方法。
1、预估风险
预估风险就是要求我们在驾驶车辆时,根据天气、路况、环境及看到的事物等与我们安全驾驶有关的各种要素、现状等提前分析预测可能会对我们驾驶造成的潜在危险,提前化解危险从而防止危险发展而酿成事故。以下是我们在驾驶车辆时经常遇到突发状况的路段:
(1)雨天驾驶,路面会有积水,如果车速过高,积水就会在轮胎和路面之间形成一层薄膜,在紧急制动时,这层薄膜就会使轮胎打滑导致车辆侧滑,同时制动距离也会延长,给车辆的正常行驶造成危险。因此雨天行车应适当降低车速。
(2)在通过十字路口时,会遇到非机动车、行人、其他机动车突然闯红灯,因此在通过十字路口时,即使按绿灯通行的原则,也要观察其他路口注意突闯红灯者。
(3)临近高速公路出口时,前方的车辆会突然减速、变道,如果我们不提前预防,会带来很大危险。
(4)在超车时(特别是在超越大型货车时),右侧车辆会挡住我们右前方的视线,有时在我们准备超车时,前方车辆会突然变道进行超车,如果我们不提前采取措施,也会造成危险。
类似以上的潜在危险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危险会反复出现在我们的驾驶环境中,这就需要我们养成提前分析预测风险的良好习惯,以便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因此“预估风险”是针对可预见的风险,而下面的“放眼远方”则是针对不可预见的风险。
2、放眼远方
在行车过程中,我们需要搜索前方至少15秒范围以外的交通状况,以便提前分析和判断可能出现的影响我们安全驾驶的各种状况,为下一步采取正确的行动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为什么要将目光引导到15秒远的地方呢?根据有关试验证明:正常行驶中从获得视觉线索到判断是否有潜在危险再到决定如何处置这一感知、分析、决定的过程一般需要6~8秒钟的时间。而从“决定”到“操控实现”还需要6~8秒钟的时间。
那么如何判断15秒钟的距离呢?这里有一个计算公式:15秒距离=速度数值(公里/小时)×4。比如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行驶,那么,15秒距离=100×4=400米,也就是说我们至少要看到400米远的地方。在山区高速公路因为弯道多,往往人的视线只能看到300米左右的距离,因此在山区高速公路限速80公里/小时是由一定科学道理的。
所谓的“放眼远方”就是要随时观察路面状况,对突然出现的危险情况提前预防,比如,在通行环境良好的路面,随时可能出现其他车辆的紧急制动、停车、变道、行人突然横穿马路以及前方车辆散落的货物而形成的路障,这些路障那些是危险源,那些不是危险源,距离我们是远是近,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等等,面对远方可能存在的种种情形,放眼远方,就是将目光搜索到15秒距离范围的交通状况,可以让我们提前发现,从容应对,最终避免事故的发生。
3、顾全大局
驾驶车辆时,危险来自四面八方,变化无常,因此就需要我们不间断的,有序的搜索车辆周边360︒空间的交通环境,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并有意识的避免被周边事物分散注意力。
比如:在过十字路口时不要过度的依赖信号灯,因为闯红灯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每天都有,而且随时可能发生。
在路上变更车道时,不要仅仅依靠后视镜,因为其他车辆可能就在我们车辆两侧的盲区内。因此在变道时一定要确定安全时才可变道。
在减速停车时,不要以为后车就一定会和我们一样安全停车,走神的驾驶员和刹车失效的车辆经常都在发生,因此在我们打算停车时应提前刹车(刹车灯会亮)降低车速,然后慢慢停车。给后车一个反应的时间。
在转弯时不要只注意前轮周边的情况,而忽视观察后轮周边的情况,因为汽车在转弯时,前轮和后轮的轨迹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驾驶车辆时,我们的眼睛就要像雷达一样不断的扫描,不断重复地看着前方,再看左边的车窗、左侧后视镜、仪表盘、中间后视镜、右侧车窗、右侧后视镜、再回到车前方。这样的巡视6~8秒进行一次。也可以看一眼车窗、后视镜,马上看一眼前方,确认前方安全后,再看车窗、后视镜如此循环。
视觉搜索过程中还要刻意避免被其他事物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一定要做到眼睛在任何事物或方向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2秒。如果较长时间关注某一事物时,会使我们和他人都处于高度危险之中。
4、留有余地
在行驶中,车辆往往都是在流动变化的车阵中前行,这就需要我们的车辆和周围的车辆时刻保持足够的安全空间,以便从容应对各种危险的出现,在车阵中行驶经常会遇到以下几种状况需要我们时刻注意:
(1)在车阵中经常会遇到正常行驶的前车突然减速,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与前车有4秒钟的安全距离,4秒安全距离有多远呢?我们可以在道路前方选择一个固定的位置做参照物,当前车车尾超过参照物时开始数数,1001、1002、1003、1004,如果没有数到1004就到了参照物的位置,说明离前车太近。应适当减速拉大距离。
如果前车突然减速,在保证不发生我车追尾的前提下,“缓慢”制动,给后车一个制动反应的时间,如果我车也突然减速甚至紧急制动,后车就很容易追上我车的尾部。
(2)在车阵中前行,左右车道的车辆会突然进入我们所在的车道,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同时注意避让,有些人会认为:对方是并道车辆,我没必要让对方先行,即使发生事故对方也负主要责任。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要知道,一旦发生事故,任何一个与事故有关的车辆都不能离开现场(交通法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首先抢救伤者、保护现场)。即耽误了时间又误了行程,更会打乱我们的很多计划,不如以安全为重,避让一下于人于己都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两种情况和很多意外状况经常会同时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驾驶车辆时尽量避免在车阵中行驶,同时保持车辆的四周有合适的空间和距离,也就是说要“留有余地”。同时要想办法“引人注意”
5、引人注意
在驾驶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有意识的让别人注意到我们,特别是在他人的行为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安全驾驶,或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时,我们就要及时的传递出我们的意图,并确认别人是否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否则,别人的行为往往会使我们被动的涉及交通事故,
(1)在低能见度(如遇到雾霾、沙尘暴等)条件下,别人看不清我们,这是就需要打开危险警示灯或者大灯,同时降低车速,给对方以提示。
(2)在我们进入别人车辆的盲区内,别人看不见我们时,我们就需要用喇叭、灯光给对方示意我们的存在,引起对方的注意。
(3)在我们变更车道或转弯前,别人不知道我们的意图,就要用转向灯、喇叭提示对方,如果对方不予理睬,我们就必须减速或停车避让对方。
(4)在我们需要别人让行,别人不理解我们时,何不让别人先行,比如在行人横过马路时,可以停车让对方先行,即展现出我们安全意识,又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以上这些情形,我们就需要通过灯光、喇叭、甚至手势等让别人注意我们,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否则我们引以为豪的驾驶技术将变得毫无价值。
预估风险、放眼远方、顾全大局、留有余地、引人注意的防御性驾驶五大要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驾驶人要有预估风险存在的强烈意识,做到防患未然,同时要通过放眼远方和顾全大局尽可能的提前、全面搜索出各种危险源,并通过留有余地和引人注意来远离危险和消除危险,做到不主动发生交通事故,不被动涉及交通事故。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以上防御性驾驶的要领很麻烦,但是,如果你能按照以上的五个要领去操作,同时注意总结自己的经验,很快就会掌握其中的精髓,一旦适应了这种驾驶方法,将会大大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陪伴在家人左右,最大的福祉就是给别人幸福,掌握防御性驾驶,把这两个“福”留给自己,也留给他人。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11-6-2021 18:13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4-5-2021 19: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4-7-2025 05:16 , Processed in 0.48535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