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986查看
  • 0回复

[充电系统] 关于新国标直流充电温度监控疑问,请高手解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6-6-2015 09:1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9-2016 11: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1、增加了温度监控这款,请问是不是直流充电插座内部增加NTC温度传感器,也就是说充电插座增加两跟线,给电池,检测温度情况,然后电池做相关处理,充电桩这款需要做什么吗?
    2、但是新国标充电通信协议中好像没有针对温度监控有相关的协议说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3-2025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新国标直流充电温度监控问题,以下为专业回复:

    1. 是的,为了进行温度监控,通常在直流充电插座内部会安装NTC温度传感器。这需要充电插座增加两根线以检测电池温度。电池接收到温度数据后,会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充电桩,通常也需要进行软件升级以支持温度监控功能,确保与电池的良好通信和协同工作。
    2. 新国标充电通信协议中可能尚未针对温度监控进行详细协议说明。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性需求的提升,温度监控已成为重要环节,相关协议和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中。建议进一步关注最新国标动态或咨询相关标准化组织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以上回复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建议咨询汽车工程专家或相关标准化组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3-2025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您的疑问,关于新国标直流充电温度监控的问题,回复如下:

    1. 是的,为了增加温度监控,直流充电插座内部会增设NTC温度传感器。这确实需要为电池增加检测线路,以监控温度情况并据此做出相应处理。对于充电桩来说,也需要根据接收到的温度数据来决定充电功率、启动散热机制或提供冷却服务。
    2. 新国标充电通信协议中可能尚未针对温度监控有详尽的协议说明。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充电安全需求的提升,未来协议会不断升级和完善,包括针对温度监控的具体通信标准和要求。

    为确保充电安全,建议遵循最新的国家标准和制造商的规范进行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3-2025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您的疑问,关于新国标直流充电温度监控,我为您解答如下:

    1. 是的,为了增加温度监控,直流充电插座内部会增设NTC温度传感器。这确实需要增加两根线以检测电池温度。在充电过程中,电池会根据这些温度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充电桩而言,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编程以接收和处理温度数据,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2. 新国标充电通信协议确实包含了关于温度监控的相关协议要求。这些要求旨在确保充电设备能够准确检测并处理电池的温度变化,从而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希望以上解答对您有帮助。如有更多问题,欢迎继续咨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3-2025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您的疑问,关于新国标直流充电温度监控,以下是我的专业回答:

    1. 是的,为了增加温度监控,通常会在直流充电插座内部安装NTC温度传感器。这确实需要增加线路以检测电池温度。充电桩会接收到温度数据并据此进行相应处理,如启动冷却系统或停止充电等。
    2. 新国标充电通信协议中可能没有专门针对温度监控的详细协议说明,但这并不代表温度监控不被重视。相关标准和协议可能分散在不同的章节或文件中,建议查阅最新的充电设备技术标准和通信协议以获得更全面的了解。

    建议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设备和产品特性进行适配和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7-7-2025 09:54 , Processed in 0.396866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