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980查看
  • 1回复

IATF 16949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 APQP 程序--汽车课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8-2015 11:1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13-4-2017 22: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培训方式:可定制为企业内训
    培训时间:2天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张先生
    电话:13038325513
    手机:13038325513
    微信号:cartech8_cq
    QQ:542334618
    邮箱:qchjl_admin@126.com
    重庆卡特柯科技有限公司(汽车工程师之家)
    网上自动报名系统,报名后我们会主动联系你:
    http://www.cartech8.com/plugin.php?id=hejin_forms&formid=8

    培训受众:
    .车辆零组件业各阶(tier)供应商所必备的知识和工具
    .任何产业别企业作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准备能采用的程序
    .已经取得ISO 9001认证的企业升级以及ISO/TS 16949认证的企业转版为IATF 16949的担当人员
    .制造业总经理、副总、质量代表、生产总监、研发总监
    .质量总监、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人员、有关主管等
    课程收益:
    .对IATF16949质量系统的认知
    .和ISO 9001质量系统结合
    .得到APQP(产品质量先期规划)程序和作业的整体概念
    .明白APQP所有相关的质量作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流程
    .及时性和前沿性的商业信息交流
    课程大纲:
    一、 对质量管理系统的概念
    1. 质量管理系统与质量系统
    2. 流程导向的质量管理概念
    二、 IATF 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简介
    1. 过程VOC和VOP的概念
    2. PDCA管理循环的概念
    3. 应用的8项质量管理原则
    4. 与其它管理体系的兼容性
    三、 结合ISO 9001的说明
    1. 质量目标建立
    2. 精益生产的推行
    3. 产品实现的策划
    4. 更改的控制
    5. 特殊特性管理
    6. 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
    7. 制造可行性评估
    8. 防错方法应用
    9. 失效模式分析
    10. 样件计划及控制计划
    11. 产品批准过程
    12.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开发
    13. TPM的推行
    14. 测量系统分析
    15. 试验室要求
    16. 制造过程审核
    17. 产品审核
    18. 过程能力研究
    四、 先期产品质量策划(APQP)作业程序
    1. APQP的五个阶段
    2. 计划和确定项目的输入和输出
    3. 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输入和输出
    4. 过程设计和开发的输入和输出
    5. 产品和过程确认的输入和输出
    6. 反馈、评定和纠正措施的输入和输出
    五、 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
    1. PPAP过程策划
    2. 提交等级及交付内容
    3. 交付物的说明
    4. 现场审核和生产过程要求
    5. 生产件的批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8-2015 11:1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13-4-2017 22: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时代下,移动生活形态的五大趋势
    在如今,“发展趋势”是许多企业管理者关注的头等大事。但管理者们总是集中精力分析、展望企业在短期(也就是两三年)之内的趋势走向,却低估了5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时间后,新生的趋势对企业带来的影响。用最典型的例子来说,就算是有远见者如乔布斯,也势必没有料到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为移动电子设备行业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随着电子技术和互联网功能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硬件、移动设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推动社会的变革,引发了新一轮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为王的时代
      在当前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之下,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据相关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仅苹果公司一家企业,在2015 年出货的iPhone智能手机数量便高达 2.26 亿部,预计2017年更将达14亿多部,移动设备的市场需求可见一斑。移动终端的普及,也带动了整个移动互联产业链的发展,其中包括智能硬件、软件、云、大数据等等,而亚洲正是移动互联网最活跃的地区,净使用率约为18%。信息为王的时代,移动互联提供了绝佳渠道,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随时随地,为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二、互联网与生活无缝连接
      移动互联通过其强大的功能,正在日渐深入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之中。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18年,我国的互联网市场将达七万六千五百亿,相比2015年增长129%。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企业进一步加速并逐步应用到智能终端。
      数据始终是苍白的,但放眼望去,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很好地证明了“互联网生活”的深入人心:人们只要手握移动终端,包括购物、营销、搜索、游戏、阅读等都可以“一键搞定”,并且服务越来越精细化、人性化、便捷化,智能消费变得轻而易举。即使是许多早已成型的传统企业,也纷纷响应互联网热潮的号召,参与到互联网运作中来,布局、扩大网络市场。
      移动互联最显而易见的优势,是可以将用户个人的空余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各种支付APP、社交APP让人们在互联网中沟通畅通、消息传播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同时,移动终端对于人们的娱乐生活,也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世界畅游,又可以随时切换到现实世界之中,堪称“无缝衔接”。这种情况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网络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全面渗透,移动互联网将被应用到消费者现实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从而进入一个真正的全民“移动生活形态”时代。
      三、数字化、智能化成主流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智能时代之下,任何企业倘若不相应数字化、智能化的潮流,显然是将自己放逐在主要市场之外。作为许多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已经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并逐渐成为当今文化形态的中心,呈现出新一轮的生活方式,如电子阅读技术打破了传统纸媒与数字媒体的界限,创造了新媒体; 在线电视 打破了传统电视与网络电视的界限,形成四屏互动、多屏合一的新的媒体流……互联网所能做到的,就是这样令人惊艳。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推动下,许多的自媒体平台,能够让许多民众的想法和声音,通过智能化媒体三步倒全球,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概念”,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正如麦克卢汉所言:
      “新媒体从来就不是旧媒体的附加物,它也不会让旧媒体在那里高枕无忧,在新媒体为自己找到表现形式与应有位置之前,它从来不会放松对旧媒体的压制。”
      四、大数据时代,变革势在必行
      大数据可以说是近年来的热词之一,一个企业如果有了成熟的大数据分析,便获得了从海量内容、数据中瞬时抓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可以说大数据分析已然成为一种商业基础,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当然,大数据的妙处还不止如此。它还能够为企业营销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让企业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行为轨迹等相关数据,从而近乎准确地对消费者进行划分、根据相应属性去做一些精准营销及优化。
      可以预见未来的大数据时代,企业在品牌传播时,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而让企业“未卜先知”,从精准的数据呈现中获得活动效果预测,减少决策风险。这让大数据在重要性上成为不亚于企业技术、资金、品牌的资产,企业若能够把握好这方面的技术,必然能够形成数据化决策,以数据在商业战场中致胜。
      五、互联网融合思维
      无论是当今炙手可热的“VR(虚拟现实技术)”,还是大数据、云等现金概念,还有共享思维的诞生,这些其实都是互联网思维的结果,包括碎片化思维、创新思维、非线性思维,实现碎片化的重聚等。互联网思维的最终目的,在于尽可能抓住用户、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利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强大功能,打破行业边界、提升创新效率,在互联网知识和技术的帮助下加强品牌管理,形成数据决策,从而实现“共赢”。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对传统企业价值链的重新审视,互联网思维已经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营销环节,而是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4-7-2025 16:58 , Processed in 0.32349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