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633查看
  • 0回复

生产现场的精益管理与绩效改善--汽车生产工艺培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8-2015 11:1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7-4-2017 21: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课程背景
    ■ 现场中心主义
    决战在终端市场、决胜在生产现场
    ■ 创造简捷的现场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化、重复的事情固定化
    ■ 以人为本的现场
    全员参与、其乐融融→→集思广益、荣辱以共
    ■ 现场管理的最高境界:自主管理、自主改善
      本课程从东西方管理文化比较入手,阐述了当今制造业的危机及“现场中心主义”的兴起,藉由老师在日系企业的10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并对日式现场管理与改善进行结构化的描述,提出了现场管理与改善的“3大基石”、“3大方法”、“3大改善活动”,系统完整、深入浅出,一学就会。
    培训对象
    企业生产与运作系统中、高层管理人员
    ■ 主管生产的经理、副总、厂长
    ■ 各车间主任、班组长及以上
    ■ 生产技术和工艺部门经理及以上
    ■ 现场改善项目负责人
    培训目标
    ■ 明确现场管理者的作用与责任,树立“现场中心主义”的危机感、使命感、集成观
    ■ 结构化地学习现场管理与改善的核心技法及生产效率提高技巧
    ■ 了解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员工的基本技巧
    ■ 掌握指导下属及改善作业的正确方法
    ■ 提高现场督导及执行能力
    ■ 强化现场团队建设力量
    课程内容
    一、现场管理与现场经营:现场中心主义的理念与精髓
    1. 世界500强的反思及Toyota的成功启示:两个轮子的飞奔!
    2.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深思:现场中心主义的兴起
    ■ 创造简捷: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化、重复的事情固定化
    ■ 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其乐融融→→集思广益、荣辱以共
    3. 现场浪费的深刻认知与现场效率意识
    二、现场管理的三大基石:5S活动,心态!KAIZEN改善,手段!五现主义,作风!
    1. 5S活动
    ■ 围棋哲理:从简单的规则中“悟”出世界的真谛
    ■ 5个S的准确定义及深刻内涵
    ■ 5S活动的境界提升:5S活动的3级水平
    2. KAIZEN改善活动
    思索:“改善”与“创新”理念的深刻差异
    现场的问题意识与改善文化培养
    3.五现主义
    3现+2原:Gemba 现场、Gembutsu 现物 、Genjitsu 现实 、Genri 原理、 Gensuko原则
    彻底的五现主义:心动不如行动
    三、现场管理的三大方法:标准化、目视化、看板化
    1. 标准化:基准化,管理基础
    标准与标准化:所有物事都要标准化,并不断寻求最佳的作业方式
    技能教育训练(OJT与OPL):让员工严格遵守标准和固化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
    没有标准作业的地方就没有改善可言!
    2. 目视化:透明化,降低难度
    看得见(想看的、希望看的)与一看则明:信息共享、信息沟通
    目视管理的常见项目与典型案例
    目视管理的3级水平
    目视管理的作用:高扬士气、提高效率、暴露问题、判断准确
    3.看板化:增加精度,管理看板构筑目标管理的运作平台
    管理看板是如何提高管理精度的?
    管理看板的定义:谁希望?
    管理看板的作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管理看板的确定与目标识别:方针展开、关键控制
    看板活用:众多看板实例
    四、现场改善的三大活动:现场自主管理与自主改善活动
    1. 改善提案制度
    “改善提案”与“提案改善”的区别
    改善提案审查委员会与行动方案
    改善提案实施之效果追踪与奖励办法
    推行发表与效果表彰大会
    改善提案活动的失败教训
    案例分享:丰田的“创意功夫”
    2. QCC活动
    QCC小组的定义及思维方式
    QCC小组长的工作任务与职责角色扮演
    四种QCC的类型:现场型、进攻型、管理型、服务型
    QCC活动的成功关键因素
    3. TPM自主保全活动
    TPM自主保全的活动方向
    TPM自主保全的七个步骤及思考方式
    TPM自主保全STEP别推进方法
    导师简介
    李忠
    日本式现场管理实战专家
    精益生产实战专家
    中山大学MBA、EMBA班特邀生产运作实战型导师
    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学士、中国科学院硕士。
      10多年日资500强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模式的企业实践经历,历任技术部技术担当、系长、课长,制造部课长、部长,人事总务部课长、部长,资材课、个装课课长(物流责任者),生产管理部部长。10年以上管理培训和顾问经验,系统掌握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理念、实战工具与方法,对“日本式精益制造管理”有着深刻独到的见地。擅长生产现场管理、精益生产方式、工厂物流管理、品质保证、产销量交期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外语为日语、英语。
      自主研发系列生产管理培训课程适合企业生产各级管理人员,课程以日本精益制造管理模式为主体,吸纳先进的世界制造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战经验,力创国内制造管理模式的前沿。李老师授课风格深入浅出,演绎充满活力、激情、极具感染力,十多年的丰富经验为他的课程垫入了大量的事实与案例。通俗、实用、有效是李老师课程的最大特色。
    --------------------------------------------------------------------------------------------------------------------------------------------------
    联系方式:
    --------------------------------------------------------------------------------------------------------------------------------------------------
    2017年汽车工程师之家全年培训目录
    培训方式:企业内训2天
    联 系 人:张先生
    电话:13038325513
    手机:13038325513
    微信号:cartech8_cq
    QQ:542334618
    邮箱:qchjl_admin@126.com
    重庆卡特柯科技有限公司(汽车工程师之家)
    网上自动报名系统,报名后我们会主动联系你:
    http://www.cartech8.com/plugin.php?id=hejin_forms&formid=8
    --------------------------------------------------------------------------------------------------------------------------------------------------
    相关文章:
    --------------------------------------------------------------------------------------------------------------------------------------------------

    如何打破改革、增长和稳定的“不可能三角”?
    在持续三十多年的时期里中国经济增速保持着一个极高的水平,然而经济增长的速度终于在近几年发出了明显的放缓信号,这需要用辩证思维科学分析和应对。从一般常识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经济体,可以以一种近乎危险的速度无限期增长而永不放缓;从技术上说,对于一个经历了长时间高增长的经济体,它内部那些促进增长的力量一定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这是市场力量运作的结果。但是经济放缓并不意味着对于提升国家实力和对世界的贡献降低,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处理好经济改革中的增长与金融稳定的问题,把握三者之间的度,更能有效提升经济质量水平。敬请阅读。


    中国在改革开放长达33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年均9.9%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人们习惯于这个高速增长之后,对2012年以来中国增长减速,就容易产生疑惑。那些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误判,一定是产生于错误的观察方法和偏颇的理论依据。一旦将这些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错误方法论予以澄清,必将拨开悲观论调的重重迷雾,重新看到中国经济前景的一片光明。

    快与慢的经济发展规律

    宏观经济学本来是由周期理论和增长理论两部分构成的,但是,专注于周期问题研究的学者往往缺乏增长视角。主流经济学家习惯于把观察到的经济增长减速,作为需求不足导致的周期现象来进行分析,因此,他们往往寄希望于刺激需求的政策能够扭转经济下行趋势,而在增速下行的势头始终未能触底的情况下,便会表现出过分悲观的情绪。然而,把这个方法论应用于观察中国经济增速的减缓,无疑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因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不是周期现象,而是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表现,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是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

    如果我们把世界各经济体按照人均GDP进行排列,可以看到,经济体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高收入,经济增速递减只不过是规律性的现象。处在更高收入水平上的中国,与之前自身处在较低收入水平时比较,增速有所降低无疑再正常不过。更应该关注的是,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组标准,中国无论是在2000年以前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时,还是在2000年—2010年期间处于中等偏下收入水平阶段时,以及目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阶段(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时,其经济增速都显著高于同样发展阶段里所有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无须从周期性、需求侧着眼追求短期的V字形反弹,从供给侧认识新常态,才会看到中国经济政策定力之所在。

    也有国外经济学家如巴罗教授,从增长视角观察中国经济减速。他们认为,中国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一种赶超现象,是经济增长趋同的成功案例,从趋同递减假说出发,不可能长期保持高速赶超,中国增长终将减速。中国以往实现赶超型高速增长,原因在于改革开放消除了妨碍资源配置的体制性障碍,释放人口红利,现在虽然增长减速,但中国经济赶超的条件依然存在,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底气。并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传统发展动能,培养新的发展动能,我们还可以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红利,进一步提高潜在增长率。

    量与质的经济发展内涵

    我们并非盲目乐观,而且毋庸讳言,中国经济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然而,问题不在于增长的速度而在于增长的内涵,即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符合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减速,不仅没有恶化这些问题,反而有利于解决此类问题。事实上,恰恰是在增长速度下行的同时,中国经济以更快的步调走向更加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经济增长平衡性提高。从拉动需求的“三驾马车”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43.1%提高到2015年的66.4%,这5年的提高速度是2010年之前5年的5.2倍。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二第三产业之间更加平衡,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过半,在过去5年中的提高速度是此前5年的2.7倍。此外,中国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一些中西部省份后起赶超,地区发展更加平衡。

    经济增长新动能加速形成。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即在传统增长动能变弱的同时,新动能开始蓄势而发。例如,有的国内智库根据人力资本含量、科技密集度、产业方向和增长潜力等因素,识别出一些行业以代表新经济,并构造了一个“新经济指数”,发现该指数与传统的采购经理指数并不同步,即使在后者呈现下行趋势的情况下,新经济仍然保持逆势而上。又如哈佛大学学者用“经济复杂度指数”衡量经济体的出口多样性和复杂程度,中国该指标的全球排位,从1995年的第48位和2005年的第39位,显著提高到2014年的第19位。

    经济发展的分享性明显提高。在政府再分配政策和发展阶段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收入分配开始朝有利于劳动者和低收入群体的方向变化。居民收入提高速度快于GDP增速,农民收入提高速度快于城镇居民。以不变价格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于2009年达2.67∶1的峰值后,逐年缩小至2014年的2.40∶1,与此同时,全国基尼系数从2009年0.49的峰值下降为2014年的0.47。

    改革、增长和稳定的统一

    最近,穆迪分析人员斯卡特表示,中国确立并寻求的改革、增长和金融稳定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终究要有所取舍,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放弃其中一个。之所以把三个目标割裂开,赋予其彼此独立且对立的性质,也是由于作者因循了流行的观察视角和方法,因而未能抓住中国经济面临问题的本质。一旦我们从供给侧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寻找出路,就会发现,改革、增长和稳定三者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或者此消彼长的关系。恰恰相反,正如三角形是力学上最稳定的结构一样,从供给侧入手,正确选择结构性改革方向和优先领域、分寸恰当并精准地推进这些改革,既可直接达到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又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实现经济和金融稳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性质,可以从其目标即提高潜在增长率来理解。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改革,即属于此类改革,应该放在改革日程的优先位置。例如,在劳动力总规模不再增长的情况下,提高劳动参与率是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劳动力供给的重要选择。我们的分析表明,劳动参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为潜在增长率赢得0.88个百分点的改革红利;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可以赢得0.99个百分点的改革红利。这方面的改革包括户籍制度改革、降低企业成本和交易费用的政策调整、从体制上拆除不利于竞争的进入和退出障碍等等。由于这类改革着眼于供给侧,无须过度倚重需求侧的刺激政策,因而也降低了金融风险,因此可以打破所谓的改革、增长和稳定“不可能三角”。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9-5-2024 05:51 , Processed in 0.24382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