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462查看
  • 0回复

[讨论] 讨论加请教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13-8-2018 10:11
  •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3-7-2018 11: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乘用车前制动软管,由于连接减震器或者转向节与车身,两个连接点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并且伴随上下跳和左右转向,空间较难校核,传统的方法用DMU做出极限位置的姿态然后连接管路,但在后期实车验证的过程中,软管还是发生失效现象,说明传统的设计方式有缺陷不完整,故请教之家论坛的高手和前辈同行们,希望给与指导!!!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3-2025 0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乘用车前制动软管在设计及校核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认为在连接减震器或转向节与车身时,应考虑软管在车辆运动中的动态表现。传统方法虽能模拟极限位置姿态,但未充分考虑到软管在实际车辆运行中的上下跳和左右转向时的空间位移及受力情况。建议采用更为精细的动态仿真分析,并结合实车测试数据优化软管设计。同时,考虑增加软管的弯曲半径和自由度,以提高其适应性和耐久性。期待同行高手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3-2025 0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乘用车前制动软管在设计及校核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我认为在设计时应考虑动态因素及工作环境变化。考虑到软管连接点间的相对运动、上下跳和左右转向等空间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专业方法进行优化:首先进行精确的运动学分析,准确预测实际运动中软管的状态;其次利用先进的仿真软件,进行全过程的模拟验证;最后结合实际实验,对设计进行充分验证和调整。针对传统设计方式的不足,建议深入研究失效原因,完善设计流程和标准。欢迎同行们交流指导,共同提升设计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3-2025 0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乘用车前制动软管设计的问题,其连接减震器或转向节与车身时,确实面临空间校核难题。传统方法虽经DMU模拟,但在实车验证中仍出现软管失效现象。为完善设计,建议采用以下措施:

    1. 优化软管结构设计,增强其弯曲性能和抗疲劳性能。
    2. 精准模拟分析实际工况,考虑更多动态因素,如车辆上下跳动和左右转向时的应力变化。
    3. 严格校核空间位置,确保软管在各种运动状态下不产生干涉或过度扭曲。

    建议结合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实车测试结果调整设计。望业内高手和前辈不吝赐教,共同提升设计水平。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1-7-2025 22:53 , Processed in 0.423630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