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8查看
  • 0回复

[综合] 绝缘检测的电桥法初步探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8-2023 09: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在前文中,谈到了国标中的检测方法不能准确检测出中间电芯绝缘故障的情况,其实也可以换一种方法来等效探测,例如戴维南定理(Thevenin's theorem):含有独立电源的线性电阻单端口网络,就端口特性而言,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和电阻串联的单端口网络;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单端口网络在负载开路时的电压Vs,电阻Rs是单端口网络内全部独立电源为0时等效的电阻(图片来源于网络)。
绝缘检测的电桥法初步探究w3.jpg

这样的话,电池的绝缘电阻模型实际就可以做如下等效:将主正和车身地当做单端口网络的接口,其中Rs=R1//R2//R3//R4//R5//R6U12等于主正对车身地的电压
绝缘检测的电桥法初步探究w4.jpg

还是拿前文的计算电路案例(细节可以翻一下前文),并入电阻R0=300KΩ,得到电压U22。
绝缘检测的电桥法初步探究w5.jpg

然后即可计算出Rs=0.998K欧姆(公式如下图,感兴趣自己算一下);还可以通过电阻并联来验证一下结果:Rs=R11//R3//R6=0.998KΩ,二者相等。当然,此时计算出来的Rs是所有电阻并联后的值,它比任意一个点对车身地的绝缘电阻都要小。
绝缘检测的电桥法初步探究w6.jpg

上面把前文的案例做个收尾,然后继续绝缘检测的话题,这次开始具体介绍绝缘检测的方法。这个话题大家当然不会陌生,主要有两种主流检测方法:注入法与电桥法,这次主要介绍后者电桥法。其实电桥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大学的一门物理实验,有个名词叫惠斯通电桥。如下图,它是用来测量电阻的一种方法;通过调节已知电阻阻值,使得中间的检流计电流Ig为0时,且C和D点电位相等,电桥处于平衡状态,进一步得到Rx=R1/R2*R0。其中四个电阻被称为桥臂,中间的检流计走线被称作电桥。
绝缘检测的电桥法初步探究w7.jpg

但是我们用于绝缘电阻检测的电桥法又有些不同,如下图所示,Rp和Rn为电池包正极和负极对车身地的绝缘电阻(本文统一概念:指主正、主负对车身地电阻,忽略了中间电芯对地的电阻),R1和R2是人为连接的已知阻值电阻;我们是先把桥搭起来,然后通过并联不同阻值的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列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求解得到Rp和Rn。
绝缘检测的电桥法初步探究w8.jpg

前文也讲到过,在GB/T 18384.1-2015中推荐了一种测量绝缘电阻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电桥法,具体如下图所示:通过左右两个图各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其中,R0并联在第一次检测时(即左图)电压较大的位置。
绝缘检测的电桥法初步探究w9.jpg

上图标准里面的检测方法更早可以追溯到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305-电动车辆电解液溢出和电击保护装置》,如下图,总结来讲检测方法上下是一致的,都属于同一种电桥法。
绝缘检测的电桥法初步探究w10.jpg

总结:
上面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电桥法的关键在于:在哪里并联电阻?并联多大的电阻?并联多少个电阻?留到后面再总结吧;这阵子在做试验定位问题,晚上回来吃完饭就想躺下了,先水一章,水水更健康;以上所有,仅供参考。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3-2025 14: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绝缘检测的电桥法初步探究中的相关议题,基于戴维南定理,我们可以将电池的绝缘电阻模型等效为单端口网络,以更准确地探测中间电芯的绝缘故障。具体模型构建中,主正与车身地作为单端口网络的接口,并利用戴维南定理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和等效,可以更精细地诊断绝缘故障的位置和程度。这一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升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电动汽车的运维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同时,实际运用中还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以确保该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3-2025 14: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您提到的绝缘检测的电桥法初步探究,我认为采用戴维南定理进行等效探测是一种创新思路。在电池绝缘电阻模型中,将主正和车身地视为单端口网络的接口,并运用戴维南定理进行等效处理,可有效简化复杂电路的分析过程。关于等效探测方法的可行性,建议进一步开展实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遵循相关安全规范,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9-8-2025 02:06 , Processed in 0.49791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