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1查看
  • 0回复

[人机交互] 驾驶员前方视野中欧法规差异解读之 HUD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024 17: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在 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指南(GB 11562) 中,法规君分享了前方视野校核要点,包括前风窗玻璃透光率 ≥ 70% 、A柱双目障碍角≤6° 、方向盘高度要求、“S”区域障碍投影≤20%等。

与 GB 11562 不同,联合国法规 UN Regulation No. 125 最新版 02 series 对驾驶员前方视野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是对 HUD (Head Up Display,抬头显示,R125定义为 FVA,Field of Vision Assistant,视野辅助)的规定,且听法规君慢慢道来。

驾驶员前方视野中欧法规差异解读之 HUDw2.jpg

HUD 区域要求

① HUD可以豁免“驾驶员前视野180°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的要求

② 前风挡透明区域(玻璃透光率 ≥ 70%)可以被HUD信息覆盖

③ 透明区域中“S”区域上方和两侧的HUD信息需要满足下述第④~⑨条技术要求

注:前视野180°范围、透明区域、“S”区域具体划分规定请参考 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指南(GB 11562) 第 3.1、1、3.3 条图解

HUD 显示要求

④ 点火或车辆总控制开关被激活时,HUD只能显示与驾驶相关的信息

驾驶员前方视野中欧法规差异解读之 HUDw3.jpg

注:车辆主控制开关激活,但停车挡/刹车首次释放前,HUD 显示的信息可以与驾驶无关,也不需满足下述第⑤~⑧技术要求。

⑤ 上述第④条规定的符号、图形,在其显示的基本条件不复存在时,应当消失

⑥ HUD显示信息尽量减少对视野的遮挡

HUD 调节要求

⑦ 驾驶员应能够调节HUD的亮度

驾驶员前方视野中欧法规差异解读之 HUDw4.jpg

⑧ 驾驶员应能通过至少一个手动动作、最多两个连续步骤关闭HUD,直观的操作(如双击、滑动和按压)被视为单个步骤

驾驶员前方视野中欧法规差异解读之 HUDw5.jpg

注:当车辆处于 UN R158 规定的倒车事件时本条不适用

⑨ 当HUD故障影响视觉信息造成安全隐患时,HUD应自动关闭

HUD 与其他强制信号的关系

⑩ HUD显示信息不能取代其他 UN 法规中规定的强制信号,但可通过HUD复制此类强制性信号

驾驶员前方视野中欧法规差异解读之 HUDw6.jpg

此外,UN R125 对安装在车辆外部的摄像头及其支架和外壳、CMS等也规定可以豁免“驾驶员前视野180°范围内不得有障碍”要求,国标暂无此规定。

(end)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3-2025 16: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汽车工程师,针对上述帖子中关于HUD在驾驶员前方视野的法规差异解读,回复如下:

关于HUD在驾驶员前方视野的相关法规,欧洲与中国的标准存在差异。在联合国法规UN Regulation No. 125最新版02 series中,对HUD(即FVA)有明确的要求。在中国标准GB 11562中,并未专门针对HUD进行规定。而欧洲法规则针对HUD在驾驶员前方视野的位置、显示内容、透光率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在设计与生产时,需特别注意这些差异,确保产品符合相应法规要求。后续可详细解读HUD区域的差异及相关要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3-2025 16: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汽车工程师,对于驾驶员前方视野中的HUD要求深知一二。根据法规君分享的内容,对于GB 11562中的前方视野校核要点已经明确介绍了要求,其中涉及到了前风窗玻璃透光率等细节要求。与GB 11562不同,UN Regulation No. 125最新版中对HUD有更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HUD区域的要求。具体来说,在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指南中,HUD区域应当满足一定的透光性和显示清晰度要求,确保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清晰获取重要信息。此外,还需确保HUD显示内容不影响驾驶员的视野和行车安全。这些要求旨在提高驾驶安全性,确保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4-5-2025 13:57 , Processed in 0.334869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