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06查看
  • 0回复

[动力电池]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集成技术初探—CTP、CTB、CTC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8-3-2024 13: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小米汽车自带流量,去年年底举办的小米SU7首场技术发布会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在会上提及不少电池系统“黑科技”,包括800V平台、电芯倒置和CTB技术等。800V和电芯倒置较好理解,但什么是CTB技术?此外,对于汽车从业者和有意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来说,一定也听到过某某电池包采用了CTP、CTC等技术。一提到电池包集成技术,很多人都在提CTB/CTC多么多么领先,仿佛喊的多了便是真的先进。但你要说它们好在哪里,似乎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么这些技术到底是什么?真的有说的那么好吗?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本文就将以CTP、CTB、CTC技术为主线,针对动力电池集成技术进行介绍,分析各自实际的优缺点,以期为读者评价电池包提供新的视角。
对传统的动力电池包而言,一般会将若干电芯串联/并联成模组,再将模组装配入电池包,最后把电池包安装到汽车底盘上,这种集成技术称之为CTM(Cell To Module),是电池包集成技术的初始形式。典型代表为大众ID系列的MEB电池包。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集成技术初探—CTP、CTB、CTC等w1.jpg

对于CTM结构,电芯被模组结构件包覆形成保护,电池包机械强度高,“厚重结实”,成组难度小,并且可维修性好。但是由于存在模组形态,电池包整体空间利用率低,仅40%,且为了保证电池整包具有一定的能量密度,普遍使用三元锂(NCM)电池,成本较高。于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CTP、CTC、CTB等动力电池集成技术被相继提出。

成组效率的进阶——CTP技术

在CTM技术中,我们提到动力电池的集成经过电芯—模组—电池包—底盘四个环节。如果能将其中的模组环节省去,直接把电芯集成到电池包,变成电芯—电池包—底盘的形式,这样同体积下的电池包就能够装下更多的电芯,称作CTP技术。2019年,宁德时代首创CTP技术,并于2022年6月正式发布CTP3.0麒麟电池,还在取消模组结构的基础上,将横纵梁、水冷板与隔热垫集成为多功能弹性夹层,宣称电池包内部体积利用率达到72%,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集成技术初探—CTP、CTB、CTC等w2.jpg

与CTM技术相比,由于电池包省去了模组环节,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减少了零部件数量。由此,不仅提升了体积利用率,电池包重量降低也带来了整包质量能量密度的提高,而且物料成本和制造成本也随之降低。但有得必有失,模组环节的取消,同时取消了电芯发生热失控在模组级别的防护,并且单个电芯发生故障就意味着整个电池包的更换,导致维修成本提高。

成组效率的终极?——CTC/CTB技术
CTC/CTB技术是CTM技术的进阶,在CTM的形式上进一步简化为电芯—底盘,将电芯直接集成于车辆底盘。简单来说就是,原先电池包有自己的上盖,乘员舱有自己的地板,现在把上盖和地板合二为一,共用一块板。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集成技术初探—CTP、CTB、CTC等w3.jpg

CTC技术最早由Tesla在2020年提出,搭载在Model Y车型上,之后零跑汽车也于2022年提出了自己的CTC方案。CTB技术则最早由比亚迪于2021年9月提出,搭载在比亚迪海豹等车型上。在CTC/CTB结构中,都是电池包上盖和乘客舱地板共用一块板,技术难点主要在于上盖与地板间的密封。

仅从成组形式上看,CTB和CTC并无区别,因此常将二者划为一类,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其它方面。此外不仅CTB和CTC之间,同为CTC的特斯拉方案和零跑方案也有差异。

抛去成组形式,先来看Tesla的CTC和零跑的CTC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还具有完整的电池包结构。我们来看一张图。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集成技术初探—CTP、CTB、CTC等w4.jpg

对零跑的CTC结构,是直接将乘客舱地板当作电池包的上盖,此时已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电池包结构,密封失效后果较为严重;而对于特斯拉的CTC技术,则是把电池包上盖作为乘客舱的部分地板,对乘客舱进行密封,还有完整的电池包结构,连接密封面失效后果较弱。

而对比特斯拉的CTC方案和比亚迪的CTB方案,两者间差异似乎还要小于同为CTC方案的特斯拉/零跑方案。区别主要在于特斯拉CTC方案电池包壳体需要承担更大部分的车底横梁作用(刚度甚至是侧向撞击),而比亚迪CTB电池则与传统车型一致,主要的承力结构并没变。

CTB/CTC结构在CTP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了零部件,但与CTP相比,优点可能就仅有“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空间利用率”这一条。对于官方常宣传的类似“CTB技术提高了车辆整体机械强度”,有点偷换概念的感觉。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建立在将带有电池包的车身(CTB/CTC)与单独的车身进行比较的逻辑上,或者将一体式压铸带来的强度提升归为了CTB/CTC的优点。至于该项技术缺点,不难看出,由于与车身高度集成,CTB/CTC技术给电芯故障带来的维修成本也更高。
此外虽然整合了上盖与地板,但CTB/CTC是否降低了电池包成本则有待商榷,编者也打算在后续专门出一期文章,讨论由CTP变为CTB结构所带来的技术和成本变化分析,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持续关注~综上,暂时对CTM、CTP、CTB/CTC技术总结如下(个人观点):集成效率:CTB/CTC≥CTP>CTM;机械强度:CTM>CTP≥CTB/CTC;生产成本:CTP≤CTB/CTC<CTM;
维修成本:CTB/CTC>CTP>CTM;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7-4-2024 18:05 , Processed in 0.21694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