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9894查看
  • 15回复

还是发动机三元催化问题,什么是头极紧耦合催化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0-5-2008 11: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上次提了一个关于欧四发动机耐久试验油品引起三元催化堵塞,功率下降的问题见http://www.cartech8.com/thread-378066-1-1.html。谢谢斑竹发动机专家和dalishuishou515两位高人的指点,再次谢过。小弟看了两位的指导,还有几个问题没搞明白:
1.头极紧耦合催化器是什么一种形式的三元催化器,还有那几种形式,它和其它三元催化有什么不同?
2.国四发动机排放,载体孔密度普遍都用的600目,应该是孔径大小吧?应该怎么理解。小弟经验尚浅,先谢谢这里的高人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5-2008 11: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验上,一般催化器容积与发动机排量有一定关系。同时为了使催化器快速起燃,布置时催化器应尽量靠近发动机排气歧管。但整车布置时特别是轿车用前置前驱发动机直立时,一般布置很难将一个较大的催化器布置在排气歧管出口处。此时需将催化器分成两极,头极为与排气歧管出口较近,一般称为紧耦合催化器。后极一般容积稍大些,连接在紧耦合催化器后。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0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5-2008 14: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一级催化器就不能达欧4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9-2008 09: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耦合是指催化剂与排气歧管一起进行封装。这样的封装形式一般为蚌壳式,好处式能加快起燃时间。
目数很好理解:即单位面积载体的孔的数量,一般为英制单位的单位面积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4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9-2008 11: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不是很清楚,随便说说,个人觉得一级催化器是能达欧4排放标准的。关键与催化器内催化网格的目数有关,排气歧管及紧耦合催化器(仅有一级催化器的)在发动机排气时,废气流过催化网格的时间极短,仅能“过滤”一部分的废气,夹杂其中的废气就没被催化掉。如催化器厂商生产的产品质量特强,应该是可以达到欧4标准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6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9-2008 20: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还的看空间是否允许,如果空间足够大,可以做成一级的,如果空间不够大,就得分成两极,一般轿车都采用两极催化,我是做整车的,所以说对于部件内部我不太了解,献丑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9-2008 20: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欧四不应该只是靠催化器就能满足要求的,也需要一些电子系统辅助,比如说EGR系统等等.国内目前我估计还没有那么牛逼的单靠一级催化就能让你达到欧四的,我做过一些逆向,比如说日本车吧,是在中国逆向很流行的,日本车的部件都做的比较小,但是中国做的基本上会比人家的大,满足类似发动机的性能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liu + 8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1-2008 22: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楼 的帖子

要过欧4必须采用多级催化器,一极肯定达不到欧4.
采用紧藕合催化剂主要是解决在发动机启动后尽快让催化剂达到工作温度(350度以上).由于排放物主要集中在启动后的暖机状态产生.如果启动后催化剂还不工作.排放肯定差.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6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1-2008 16: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8楼说的对,安装前级催化器最主要的目的是尽快达到催化器起燃温度,尽早起到对尾气催化的作用,排放试验中汽车启动阶段尾气排放污染物在整个排放试验中占很大比例,减少启动阶段的排放,过欧4就相对容易了。

[ 本帖最后由 dongih 于 2-11-2008 16:1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11-2008 21: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声明,我是催化剂公司的,呵呵。
用一级催化剂同样可以满足欧IV标准。

采用两级还是单级结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主机厂的决定,那甭讲了,主机厂总以为自己很牛。哈哈,有时候道理是不管用的。
2、底盘结构不允许采用单级
3、发动机的排量和原始排放情况
4、主机厂的成本控制要求
5、沿袭已有的结构,节约开发成本

我手上就做过几个采用单级结构的欧IV项目,效果都很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2 积分 +12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2 + 12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2-2008 15: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汽油机达到排放要求还是较简单的。主要就是解决刚启动时的排放,所以用这个转化器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2 积分鼓励【重在参与,不以对错论英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2009 16: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2级催化器时,前级催化器一般采用紧耦合方式(及直接与排气管焊接成一体)安装,后级催化器采用法兰连接方式安装.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2-2009 12: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10楼兄弟说的很好。两级一级的主要区别无非是催化器内载体的尺寸问题。只要单级的尺寸够的话,达到欧四当然没问题。但主要的问题是:发动机在缸头处的空间很有限,很难布置一个大尺寸的催化器。而且国内目前的发动机开发都是在原有结构上的改进,边界都是沿袭已有结构,结果导致催化器布置的时候困难重重。
如果是发动机全新开发的话,预留足够的空间,单级实现欧四是没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2-2009 20: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必STMAN应该是对技术特别感兴趣的人,说感谢的话太客气了,大家都是相互学习。对你提到的问题,我自己有一些亲身实践:
    (1)头级紧耦合催化器只是对催化器的封装工艺来讲的,跟平常我们说的催化器类别有本质的区别。头级紧耦合催化器目前汽车行业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催化器与排气歧管一起封装称为头级紧藕合,该种结构一般用于前置前驱布置结构的车型;第二种当排气系统采用二级催化结构设计时,一级催化与发动机排气接口直接连接(中间管路轴线长度一般不超过100mm,这是一级催化器与排气管直接焊为一体,有时这种结构也称为头级紧耦合。该种结构一般用于纵置发动机。
      催化器形式按其催化形式来分类,一般分为三元催化、氧化催化、还原催化三大类别。汽油机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三元催化。
    (2)目前汽油机国四排放对应的催化器具体目数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说,若采用单级催化,催化器的孔密度基本上百分之百为600目;若采用双级催化,前级催化器一般采用600目,后级催化一般采用400目。目为孔密度的定义,指每平方英寸对应孔的个数。
    另外,我想支持HANKS2010的说法,汽油国四采用单级催化同样可以过排放要求,百分百能过。我现在做了两个汽油国四项目,都是采用单级催化,并且都已通过十万公里耐久排放试验。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2 积分 +8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 8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5-2010 12: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单级紧耦400目可以达到,需要看贵金属配方含量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4-11-2025 08:24 , Processed in 2.856253 second(s), 6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