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7392查看
  • 22回复

[转向] 雪铁龙轿车的“后轮随转”技术工作原理,有什么好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7-2008 09: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雪铁龙轿车有一种被称做“后轮随转”的技术 请问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7-2008 09: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轮转向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它分为主动转向与被动转向,早期雪铁龙在ZX车系(也就是咱们的富康)上就有被动式转向的设计(因此也叫做随动转向).
  随动转向就是利用弹性的胶块在受力时产生一个变形来轻微改变后轮的角度,但非常小,大约在1-1.5度左右,而且只有同向功能,另外,在经过凹凸不平的路段时也会出现转向的情况,并不利于稳定性,所以,这种方式目前已经很少有车厂采用了。
  主动转向,它与被动转向最大的区别就是主被动之分,因为后轮的转向是受到方向盘控制的,不仅如此,后轮转向还能做到同向与逆向,所以才叫做主动转向4WS,几乎所有的日系车厂都在八十年代开始采用主动转向技术,最早推出的是本田PRELUDE,在高速时轻微地进行同向转动(就是与前轮同样的方向),利用高速过弯和并线,提高稳定性,而在低速时提供逆向(也就是与前轮相反的转向),减小回转半径,利于停车泊位。
  但现在市面上很少有后轮转向的车型,其原因就是现在的后悬挂设计越来越精妙,加上等电子稳定系统的日渐普及,简单而并不完美的被动转向基本上已经淘汰,而4WS主动转向因为结构复杂且增加成本也几乎完全消失。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6 积分鼓励【重在参与,不以对错论英雄】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8-2008 11: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雪铁龙的后轮随动转向是雪铁龙的专利,其实原理很简单,但是效果不错。标致虽然和雪铁龙合并了,但是依然不能使用这个专利,所以206,307都没有这个功能。C2虽然也挂着雪铁龙车标,但是其实就是206的克隆版,故也没有这个功能。
不记得福克斯有这个功能,好像萨博的某一宽有。国内的力帆和华谱都有仿制富康的车型,也有这个功能,但是宣传很低调,毕竟是偷来的。
这是一项很老的专利了,现代汽车设计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更好,因此没必要采用这个功能。
并且,据说在一定的情况下,后轮随动转向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8-2008 12: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雪铁龙公司的精品这作,这个系统,称为四轮转向系统.后轮可以行驶状况使后轮也会转向,这种转向有两咱工作情况.
在低速时,前轮如果向左转,后轮就会向右转,就样车就可以在一个小角落里调头;
在高速时,比如高速公路变道,四只轮就会向同一个方向转向,这样,车身就被平移了,意思就是前后都往左了,车身就会往左,这样在高速时变道就很迅速,而且比较安全,不会产生太多分力,防止了高速易门生的翻车事故.

当然,后轮的车身角度是很有限的,大概最大角也就8度.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热心人士【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9-2008 14: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知道转弯半径会减小     楼上说的很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9-2008 15: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高速时虽然提高了通过性但减低了操作性吧?驾驶员不易对整车的控制进行很好的把握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9-2008 2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车是QQ1.1,开过福克斯,开过307,开过君越,开过富康。
觉得富康的操纵稳定性跟QQ比有很明显的提高,而且一点都不比另三个差,在换车道时心里特别踏实。富康车主说要是开连弯山路,对比就会更明显。
所以感觉富康底盘性价比真是比较高的。
觉得富康的底盘可以说是通过很好的设计,并不很高的成本增量实现了操纵稳定性的很大提高,所以说它过时有点不公平。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9-2008 20: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楼 的帖子

8度是不可能的。
即使前轮转角,在高速时几乎就在5度内。这时候的车辆转向响应特性与低速不同,不需要这么大的转角。

后轮转角相对前轮更加危险,即使加装主动后轮转向,角度也就在3-4度内,更别说随动转向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9-2008 20: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楼 的帖子

其实2楼已经说了,四轮转向(或者说后轮主动转向)与后轮随动转向是有区别的。
1. 四轮转向最大的优点是提高低速机动性,但对于高速转弯控制,效果一般,
市场上4WS四轮转向系统的减少,应该归功于ESP的来临,因为ESP对4WS的功能补充很大,而且依据先前的ABS系统,
在硬件布置上相对方便;
相比之下,无论机械式4WS还是电控式后轮主动转向,复杂许多,成本要高很多。

2. 后轮随动转向,更直接的说法是后轮随“侧向力”而动的转向。
因此,这个转向幅度是依据后轮所受的侧向力的,这个是机械上的巧妙设计造成的效果,例如各向异性的悬架衬套设计。
其作用不在于改善机动性,甚至有时候其功效往往与机动性相悖,它更主要的目标是提供一些不足转向特性,或者说通过侧向力转向来间接地提高后轮的等效侧偏刚度。

3.后轮随动转向确系citroen首用,但是实现的方法也不仅雪铁龙的方法。在santana、benz等车上也可以见到不同结构的随动转向设计。

供参考。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2 精彩回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8-9-2008 02: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高货车的,在设计时要考虑轴转向,未有明确的数据概念,只是不能出现过度转向。
但前后悬架的布置一般采取前高后低与前低后高。这样肯定是不足特性
现在做轿车,做过一些连杆的运动分析,无论如何在悬架跳动时,总会出现一定的轴转向特性,但在不同跳动量时特性也会有所变化,如从不足到过度;不知是特意的还是无可耐和。因为影响因素较多,如胶块的特性无法得知,也不敢妄下断语其特性如何。但有一点我想悬架的特性应该主要靠连杆而不是衬套。另一点,在大侧向力时后轴应表现出不足特性。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6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8-9-2008 15: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Fangqiwan

呵呵。
其实悬架的橡胶衬套远比目前认识的要复杂,包括其特性和功用方面。
悬架的kinematics固然是由悬架臂、杆件来确定,但是涉及到compliance时,衬套就要严重考虑了。
随动转向,英文说compliance steer,其实就是由悬架的compliance特性决定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9-2008 11: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123

我想如果是好的技术大家一定会去用的,后轮随动转向会带来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操纵稳定性的,日系车的4ws旨在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这个系统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电控系统,只是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方法的一种,和欧洲的方法就不一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6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9-2008 20: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ongchengshi123 于 15-9-2008 11:33 发表
我想如果是好的技术大家一定会去用的,后轮随动转向会带来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操纵稳定性的,日系车的4ws旨在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这个系统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电控系统,只是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方法的一种,和欧 ...

开开富康再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9-2008 14: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说后轮随动不行的,是不是太理论化了!!

C4 和塞纳 在WRC上的地位已经证明了此技术的高度实用性!

此外,BMW公司已经想雪铁龙购买了此专利的使用权,新一代的BMW 7系已经采用了后轮随动转向技术。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积分鼓励【重在参与,不以对错论英雄】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11-2009 10: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修过c5很不错的一款车。后轮转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3-7-2025 08:36 , Processed in 1.466354 second(s), 5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