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7446查看
  • 23回复

[制动] 汽车制动盘和摩擦块的间隙及回位,请教一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4-2009 14: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制动盘和摩擦块的间隙通常是怎么规定的,有什么标准要求吗?

解除制动后,它们间的回位方式或机构都有哪些?

知道的给我上上课。。。。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3-4-2009 19: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摩擦片与制动盘间隙0.3-0.6mm
接触制动后活塞在矩形圈的作用下回位,回位量与矩形圈的断面设计有关
矩形圈的断面及材料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国内制动钳厂家设计的矩形圈几乎都是抄袭国外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完全消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17-8-2015 18:05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18-5-2009 19: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这么大,矩形圈的弹性元件变形恢复量达不到,液压的一般在0.2-0.3之间,这是盘式的的,鼓式的还要小一些。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5-2009 20: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卡钳的间隙一般就0.15左右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5-2009 10: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设计时要求间隙值为0.2mm(盘式),鼓式的由于制动蹄片的变形量不同厂家产品存在差别,一般不给出值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5-2009 10: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找本汽车构造看看就知道了!里边讲得很明白,其实设计中的大部分只是书上都讲得很明白,都是没学好啊,连最基础的构造都没学好,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2009 22: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矩形密封圈现在还没有国产   博世的卡钳除了密封圈 其他都是本地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2009 16: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楼说的比较好,其实不同等级的制动钳,参数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性能也有较大差距。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10-2009 20: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专业技术人员回复,

    LZ说的
    一、相对于盘式制动器来说的;(一般在前轮)
    1、盘式制动器制动盘与摩擦块的间隙一般单侧在0.05~0.15mm之间,两侧总间隙0.1~0.3mm,这是设计经验值,对于企标或GB或QC/T没有明确规定其间隙的大小。
    2、解除制动后,摩擦块的回位主要是靠卡钳里活塞的橡胶密封圈的弹性变形来使其回到初始位置的,所以回位,是橡胶密封圈的弹性变形的摩擦力作用,自然而然,橡胶密封圈也起到自动消除盘与块之间的间隙了;就是说当盘块间的间隙超过了橡胶密封圈的极限变形时,卡钳就自动向前推进,推进到制动所需要的间隙与橡胶密封圈压缩极限位置时的行程相等位置。呵呵,有点专业,希望能理解。
    二、想对于鼓式制动器来说(一般在后轮)
    1、制动蹄带摩擦片与制动鼓的间隙一般在0.15~0.3mm,两侧总间隙0.3~0.6mm,这都是制动设计的经验值,对于企标或GB或QC/T没有明确规定其间隙的大小。
    2、解除制动后,鼓式制动器的回位方式是靠回位弹簧的拉力作用回位的,就是在两个制动蹄上拉一根弹簧,保证回位后的间隙还是初始设计给定值。鼓式制动的间隙调整目前来说一般是自动调节装置,分一次调准式和阶跃自调式,你没有问,我就不详细解答了!

    [ 本帖最后由 kaoioon 于 27-10-2009 20:5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2 积分 +10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 10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8-10-2009 10: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虽然是从事这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11-2009 13: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盘式和鼓式是一样的,间隙都要求在0。05-0。15mm(单侧),但是,目前国内的供应商一般都大于这个值,好一些的在0。2-0。3,差的有超过0。4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17-2-2016 22: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5-11-2009 17: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间隙方面,设计状态差不多在0.3~0.5mm,实际从主机厂总装下线的估计没这么准,但还有一个磨合阶段,调教后差不多达到要求。至于活塞的回位,考虑密封性及钳体内的液压,采用矩形密封圈,而不是o型的。矩形密封圈的抱紧力和回位力与材料的属性和结构尺寸有关,当然,钳体内安装矩形密封圈的凹槽也很有讲究。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5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2010 21: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制动钳在油压的作用下卡盘,释放油压则有回位弹簧将其回位,但是具体的油压多少,依据计算的压力决定,还有制动钳的数量可根据所需的制动力来决定。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3-2010 19: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的都用回位弹簧作为回位控制的 或者用液压控制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3-2010 10: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塞,这么多专家发表意见了。
    小弟也发表一下个人意见,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LZ说的间隙量,我觉得没有必要去一定要定个范围出来。因为这个间隙量是设计出来的,影响它的因素有:主要是矩形密封圈和缸体密封圈槽的配合、还有密封圈表面的粗糙度、缸体内壁的粗糙度、活塞表面的粗糙度等等。我所知道的:日本人在样件试制阶段通常会作100个样件通过试验得出一个标准。
    回位:上述的影响因素;还有导向销及固定销的与卡钳支架的配合性等。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3-8-2025 10:49 , Processed in 0.450492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