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8031查看
  • 19回复

[安全系统] 螺栓连接的车门防撞梁与点焊相比,有何差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7-2009 16: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防撞梁跟车门内板是用螺栓连接的,见下图,防撞梁是高强度钢板的不知道这样连接跟一般的点焊相比,有何差别?
20081219_99ce125ac4c47689ef40gOFOyxX1qO1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11-2016 09:05
  • 签到天数: 1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3-4-2018 15: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到上图中车门内板与防撞杆的联接处没有其他板料进行加固,另外车门内板板厚较薄,与较厚的高强板焊接形成的焊点,在正面碰撞时,该焊点的剪切强度可能不容易承受巨大的冲击力而容易撕裂(有可能焊点OK,但是容易造成内板焊点边缘的撕裂),不利于力的传递。如果用螺栓连接(或者铆接),其效果可能好过焊点的结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1-2011 09: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uoklisa 于 7-1-2011 09:08 编辑

    从造价成本上来考虑,首先原来的防撞梁是一根圆管,两边各弧焊上一段可点焊的平板,方便于点焊,从模具考虑就需要几台,另外还要再加一套夹具,把这三个钣金件焊接在一起,这款车的防撞梁一次冲压成型,减少了很多费用,其实我觉得如果采用圆管两边冲压一下形成薄片,再用这种螺栓连接,效果会不会更好,这样一来,夹具是肯定要被划掉的,模具也节约了,几个螺栓能值几个钱?一辆车用4个,如楼上报价,差价应该是3.2元,做了这么多节约应该远远高于这个成本浪费吧?其次,这种一次成型的钣金件板厚必然相当的厚,超过3.5的板厚用点焊效果就明显降低,容易发生脱焊,就算焊在一起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脱焊,还是这种螺栓连接效果好些,最后,点焊就如同我们小时候用胶水把纸沾在一起,你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把两张纸完整的撕开,而螺栓就像用订书器,上面确实有两个洞,但是,两张纸始终是两张纸,道理很明显,螺栓使用是方便拆卸的。


    仅此浅见,望各位大侠指导批评,说的不好请多原谅……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2 积分 +7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 7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8-2010 18: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焊点一个0.2元(上海),螺栓连接1.0元一组(上海),
    强度,焊接也比螺接高

    所以在考虑用焊接还是用螺接,我想不用考虑,
    那么螺接唯一存在的意义就是“无法焊接”!!!!!!!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12-2009 14: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车的车门防侧撞梁是铝合金的,这种就无法与钢制内板进行焊接了,就只能采用铆接或是螺栓连接了。国内的那款小贵族的车门就是这种形式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7-2009 17: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题,何人来解?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8-2009 11: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从固定约束来看吧

    焊接容易引起构件之间的内应力。螺栓要好一点吧,不过螺栓一定要拧紧尤,综合考虑把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8-2009 17: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试着分析一下
    注意到上图中车门内板与防撞杆的联接处没有其他板料进行加固,另外车门内板板厚较薄,与较厚的高强板焊接形成的焊点,在正面碰撞时,该焊点的剪切强度可能不容易承受巨大的冲击力而容易撕裂(有可能焊点OK,但是容易造成内板焊点边缘的撕裂),不利于力的传递。如果用螺栓连接(或者铆接),其效果可能好过焊点的结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2-2010 17: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那款是速腾吧,这样节约成本啊~效果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2-2010 21: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所以用螺栓连接,一个原因是防撞梁为热冲压成型的超高强度钢板(抗拉1500MP以上),与较薄的车门内板如果用普通点焊,焊接质量不好;另一个是考虑可维修性,按照目前钣金修复手段,内外板敲敲打打的就回去了,但防撞梁肯定不行,哪个师傅也没法用锤子把这么硬的钢板敲回去。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18-12-2018 01:32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30-5-2010 12: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撞杆估计是热冲压的,与支架之间无法焊接,所以改用螺栓连接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8-2010 17: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8楼正解,没啥好不好,汽车厂是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怎么方便怎么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8-2010 23: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的答案都很好,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9-2010 10: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焊接的还是比较多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9-2010 0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也看到过这种结构,但没有思考太多!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12-2010 12: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哪个论坛抄袭过来的图片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6-12-2010 12: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常的车门检修都是拆内饰板从内板的大孔进行维修,; P8 m6 N1 i2 \( G, B" K, D; j
    1、拆内饰板要损坏卡口,且卡扣会卡在钣金上要用工具把断掉的那头去除才能装回内饰板,断掉的卡扣有可能落入门内形成异响。0 y0 \& R* I1 w/ q$ h
    2、检修经过内板的孔,检修部方便。) k+ Y2 R; w3 ]! V
    速腾门外板可拆卸,检修附件可从外板进入,就要要求防撞梁可拆卸。7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9-7-2025 12:42 , Processed in 1.081724 second(s), 6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