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楼主: simakaikai

请大家讨论未来变速器技术发展趋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9-2010 14: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手动,中期DCT,远期CV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9-4-2023 10:11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1-12-2010 22: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本低,操纵性及节能性是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6-2011 19: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能跨越发展,应该还是手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2011 10: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的汽车将会取消变速器,四个轮毂中安装四个电机,通过电子控制改变转速和扭矩,这是以后的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7-2-2021 15:2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6-6-2011 17: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MT多档位短时间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8-7-2011 14: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CVT现在正在逐步的得到推广,虽然由于它传动效率低的原因还不被一些人接受,但是相比来说,我觉得它的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8-2011 16: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挂个号吧,齿锥无极变速器技术是一个新技术(网上未见报道),具有自同步换档功能(无需同步器),无极调速,齿轮传动工作方式。欢迎大家关注。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8-2011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CT未来会占主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3-6-2015 11:3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0-11-2011 16: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各位大拿

    很久以来,我一直有个疑问找不到答案。趁这里热闹,向汽车专家、行家们讨个教:
    说道这汽车的无级变速器,可是汽车工程师们作了整整一个世纪有多的梦了。从有汽车上路开始,直到现在,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机械工程师、技术员、师傅、学徒、院士、专家、教授…年复一年,从没间断过,都在这上头做文章。千奇百怪的设计、专利、论文,可谓已是汗牛充栋,直令人眼花瞭乱。可现在能用在商品汽车上的,还只有一、两种摩擦式无级变速器。但是,第一,大家都还在异口同声地数落:效率低啦,功率小啦,寿命短啦,材料和工艺不过关啦…等等,等等;第二,每日每夜,还有那么多大拿惦记着用个什么新发明革它的命;可见还不算成功。
    更奇怪的是,有一种被称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CVT)的东东,也有大半世纪历史了。这玩艺儿综合了啮合轮系的效率高、寿命长,和液压系统能无级变速的优点,完全避免了摩擦式的缺点;其唯一令人遗憾的缺点 ─高效调速范围窄─ 也用将多段高效调速范围拼接起来的方法解决了;并且已成功地用在了拖拉机和一些工程机械上。例如河南大学和一拖开发的的6段新型变速器都已装备在东方红1302R拖拉机上了。我就不理解为什么全国─不,全世界的汽车企业,还要继续死钻摩擦式无级变速器的牛角尖,就不为汽车开发一款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
    有哪位专家或大拿可以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6-7-2015 11:45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11-11-2011 00: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对他的技术了解的人太少,楼上的能否科普一下,我认为CVT是最符合变速器的要求的,是今后的方向,目前CVT的研发进行的如火如荼,我的采用“转笼式皮带轮”组成的cvt理论上突破了CVT只能用一根皮带的限制,为了缩小体积,可以采用凯夫拉的皮带,目前此类皮带国内已有合资厂家生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3-6-2015 11:3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1-11-2011 11: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兄台回应!

    功率分流传动系统的组成:
    这里所谓功率分流传动系统是指具有一条二端旁路的功率分流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即通常所说的外分流传动系统。
    如图 l 所示 , 这种系统包括两个部份:
    (1)    一个自由度为2的齿轮系A。
    该轮系包括主动件 a , 从动件 b 及分别相对于主、从动件独立的传动件 1 与 2 。
    (2)    一个无级变速传动装置 B。该装置有、而且只有两个外接传动件,并且分别与轮系A 的传动件1及2联接。
    (这里所说传动件间的“联接”不仅指二者间的刚性直接联接,而是泛指传动件间的传动耦合,例如齿轮对的啮合。其速比可以不等于1。)
    作为一个传动装置,B的两个外接传动件间的速比可以人为地设定,或根据其特性由传动件1与2上的负荷状况所确定。因此,轮系A 在与装置B 联接后,即受到了后者的一度约束,二者遂组成一个活动度为1的传动系统。每当机构B的速比变化时,整个系统的速比亦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故B可称为所说系统的调速装置,而机构A 内与之相联的组件1 及2 则称为受调组件。
    显然,装置B构成了轮系A 之外的一条二端功率传输旁路。故这类系统属于功率分流传动系统。较早的著作中,有的将之称为“外分流传动系统”。
    调速装置B可以是任何一种无级变速传动装置。例如,摩擦式无级变速器或液力变矩器。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CVT)的调速装置用的是液压无级变速器。
    图 l
    Fig.1.bm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3-5-2016 16:29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6-11-2011 19: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我们这里主要还是抓DCT,比较符合时代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1-2011 12: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MT在短时间内还是主流,AT、AMT(DCT属于这一类)会大量发展,CVT在小型车上会大量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1-2011 15: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二楼说的被一种轴系取代是什么东东 能否说具体点 也让大家长长见识。个人认为这几种变速器各有优点,但从未来汽车节能发展角度来说,未来部分汽车可能会是内燃机与电机并存的模式,乘用车未来很有可能采用新能源作为动力驱动的主要模式,适用于短途交通工具,也就是说未来的变速器有可能会与电机匹配,成为一种无换档模式的减速器或者直接用驱动桥取代;而商用车考虑到使用需要,仍采用传统模式,内燃机+变速器,变速器更倾向用DCT。拙见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5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12-2011 22: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认为DCT比较有发展的前景,兼顾了油耗和舒适性,符合国人的价值取向,同时符合国家降耗的要求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9-11-2025 23:32 , Processed in 0.651737 second(s), 5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