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楼主: 刘福贵

[发动机标定] 车用发动机进气温度最高多少?为什么不许很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13-12-2017 20:4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8-12-2011 22: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的进气温度20-30度(试验间)。

    台架试验时为什么设定这个温度?每个温度点有修正系数?

    进气温度高,提高燃油的雾化效果,减少燃油挂壁现象,
    但,同时充气效率降低,同样的开度动力下降。
    进气温度高,也不会高到引起爆震。爆震和高温进气没有直接关系。
    进气温度压力传感器或流量计和氧传感器解决了喷油脉宽(空燃比)问题,混合气过浓何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2012 09: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发动机最佳使用温度,汽油发动机90到100度,柴油80到90度左右。主要是对发动机磨损有帮助,过低零部件磨损加剧,过高机油使用环境恶化发动机容易烧坏。发动机节温器就是起着这个作用,一般都是75到80度开启大循环。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1-2012 16: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气温度传感器安装在进气歧管的连接支管上。从一个方面讲,当检测到进气温度偏高时,之前的台架标定(喷油正时标定)已经考虑了进气温度的修正,

    所以,喷油量会相应的减少,以求将燃烧效率控制在最佳状态。单从进气温度这个角度讲,是基本不会引起爆震的。

    至于车用发动机的进气温度最高多少,自燃吸气发动机应该为50-60度,增压机经中冷后的进气温度修正结果应为25-35度,

    如果进气温度很高,发动机过热,从而进入过热保护状态(高温标定有这一块),让发动机运行在小负荷工况下,表现出动力不足,中高速加速不良。

    个人看法,请指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1 积分 +5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 5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1-2012 15: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crazymc 发表于 10-8-2011 20:53
    egr是把部分废气在次燃烧。由于氧气含量降低,所以燃烧温度会降低,同时会抑制氮氧化物(NOx)的产生。

    主要原因应该是废气不参加反应,同时又能带走一部分燃烧的热量,所以燃烧温度会降低。 个人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2-2012 10: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气温度高一是降低充气效率 二是会增大产生爆震的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3-2-2012 20: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飘过~~这个帖子是应该顶起来,回复者结合工作所阐述的理解都让我茅塞顿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2-2012 14: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我觉得控制进气温度的原因应该从该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充气效率、一个是缸内最高燃烧温度/爆压。一般来说进气温度低能够进更多的气,这点对自然吸气发动机尤为重要,对同一台发动机,只有进更多的气才能喷更多的油、才能有更高的功率,所以希望进气温度低一点、空气密度大一点。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压缩循环还要对气体做功,是气体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如果进气温度(我说的是发动机进气歧管处的)高,那么它压缩阶段末温度压力更高、发动机缸内爆压更大,引起发动机损坏。另外发动机自己在压缩阶段损失的功也较多。当然由于温度高可能氮氧也会偏高一些。
    至于进气温度,我觉得说是发动机进气歧管处温度较为合适(虽然GB18297对进气温度测量位置另有规定),相当于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进气温度和增压中冷发动机的中冷后温度。自然吸气发动机自然进气温度和环境温度接近,只是在接近发动机时受零部件加热和辐射等温度会高一些。对于增压机型,真正计算发动机热循环的时候肯定也是取进气歧管处温度压力。一般电控发动机温度压力传感器都在靠近进气器官的进气管上,因为进气歧管那里缸盖温度很高了长时间使用会损坏传感器,另外也不好布置。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2 积分 +10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 10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5-3-2012 16: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最近摩尔动力在做一种低熵发动机,不知道有没有发展前途,了解的大侠给点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8-5-2012 11: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楼主在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把其他附带条件说清楚。
    进气温度指的是什么:是进进气管的温度、还是指进空滤的温度(就是环境温度)
    车用发动机指在哪的试验:是指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的试验、还是指在整车上的。
    针对台架上:做发动机性能时,环境温度有一定要求,过高过低会造成大气校正系数无效,有条件的情况一般都需要采用进气空调(控制大气压力和干、湿温在标准状态);
                针对进气管的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合适,过高:发动机性能差、带中冷的冷却能力差,过低:不符合带中冷的实际情况;
    针对整车:每台车都有一个冷却常数C,表示发动机能够适应的最高温度,如果在超过这个温度的环境中使用,发动机散热系统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开锅
              对于进气管的温度,带增压中冷的有个限制,如果温度过高,表示冷却能力不足。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1 积分 +6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 6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5-2012 16: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度高了进气效率会降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5-2012 11: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气温度升高则充量系数下降,导致升功率下降。进气温度降低影响油气混合,以及柴油的缸内燃烧。导致后燃加重,排放中PM,碳烟增加。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1-1-2013 09: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做增压器匹配的,简单来说,空气太热,密度就太小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5-2014 06: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汽车 发表于 4-1-2012 16:03
    进气温度传感器安装在进气歧管的连接支管上。从一个方面讲,当检测到进气温度偏高时,之前的台架标定(喷油 ...

    你的 NA发动机进气温度50-60度 说法 靠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5-2014 13: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这么多,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有些的确挺专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7-8-2025 07:55 , Processed in 1.242439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