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楼主: laurence23

柴油机为什么要用节气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9-2009 23: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油发动机在部分负荷的时候,过量空气系数是很大的,所以可以通过增加EGR率来降低NOx的排放,同时在全负荷的时候为了保证功率的输出,一般采用较低的EGR率,要实现精确的EGR率控制,光靠进排气的压差是很困难的,所以现在的柴油轿发动机一般都会使用节气门加VGT的办法来改变进排气管之间的压差,最终实现EGR率的精确控制,这是使用节气门的目的所在。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9-10-2009 14: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9楼能否详细解释下,怎么用节流阀进行DPF再生策略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9-10-2009 18: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提到的节气门就是指节流阀,也称为节气门体。在满足国三的机型上不会装该件。但是针对国四或欧Ⅳ的机型则在开发初期要考虑是否加装节气门体。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如果在发动机低负荷时,EGR率无法满足降低NOx的要求,就需要引入节流阀,通过调整节流阀门开度,降低进入进气歧管的新鲜空气量,从而改变混合气浓度,使EGR率降的更低;
2.7楼和8楼提到的熄火后喘振现象,可以在熄火瞬间关闭节流阀门,达到避免喘振的目的,提高舒适性,否则车辆会有较大的抖动;
3.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起动时进入缸内的新鲜空气温度也低,需适当关闭节流阀门,使其进入少量低温气体,提高柴油机冷起动性能;
至于有的工程师提到的防止废气回流请给予详细解释,因为目前几乎所有的国三机型均带EGR,但没有节流阀体,这是怎么保证废气回流的?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2 积分 +8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 8 专业回复【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10-2009 15: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油机上的那个节气门发动机工作时都是开着的,只有发动机停止工作时,过个3秒左右它会自动关闭,好像是跟控制发动机熄火有关的一个部件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10-2009 02: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油机上要节气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更加精确。现在的车对各种信号或参数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加上节气门可以更加精确地获取ECU需要的参数。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10-2009 13: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八楼的解释。柴油机的节气门,与汽油机上节气门概念上不一样。应该换一种翻译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1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11-2009 21: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楼 mengyang 的帖子

今天刚学到的东西,听美国的一位博士讲的,他们在做后处理系统时,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催化剂的激活温度很高(600度左右),开始暖机的时候,排气温度不够高(200度到300度),所以通过很多外部的方法来使其快速升温,从面再生DPF。其中一种就是加装节气门,来提高排气温度。我觉得这里主要是从再生DPF的角度来考虑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11-2009 21: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小排量汽车的经典路线,为了满足日益苛刻的排放法规必须对进气和燃烧供油系统进行改进,为了EGR更好的匹配,首先就是要把进气系统的能力大大的提升,通过电子节气门进行控制,达到最优的燃烧组合。安装节气门的时候低速小负荷有可能恶化,这需要调整轨压。所以高能力的增压器,电子节气门,还有共轨是搭配来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1-2009 15: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油机没有节气门,汽油价才有节气门。现代柴油机上一般为电子油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1-2009 21: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的讲解,我明白了一些了,有没有一个权威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1-2009 21: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油发动机没有节气门,只能通过废气循环把实际的空气流量稀释至指定的空气流量。传统柴油机,没有废气循环系统,当然就是过量的新鲜空气进入气缸,产生过多的氮氧化合物了。
汽油机,是因为需要用它调整进气量,来控制喷油量(化油器)。现在电喷则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作为很重要得传感器信号,给ECU
)。
柴油机,今非昔比了,小型车(轿车)也有节气门,为了发出负荷信号和怠速信号等。“喷油泵来控制油量的大小”也对但不完全。
“柴油机的进气量是不加以控制的,目前电喷的只控制燃料的喷射量,任何一个柴油机的设计者,都希望柴油机可以最大可能的进入更多的空气,否则就不会弄那些中冷器以及涡轮增压了。 ”是的,电喷柴油机(欧3排放)和普通增压中冷柴油机(欧2排放)都是不限制进气的量。

般的车用柴油机没有节气门,这是与柴油机的控制空燃比的工作方式有关的。

汽油机是依靠节气门调节负荷的,因此汽油机负荷特性又称节流特性;
柴油机是靠改变喷油量(又叫质调节)来调节负荷的,通过喷油量变化改变混合气成份,因此柴油机负荷特性又称燃油调整特性。

以上说的是传统卡车用柴油发动机,但是对先进的轿车柴油发动机,确实有一部分有进气门。

但是,现在一些采用先进技术的柴油机(主要是轿车柴油机)也开始采用进气门控制进气门,其目的是改善排放。要达到欧3的排放法规,轿车柴油机通常走的是EGR(排气再循环)的技术路线,而柴油发动机在部分负荷的时候,过量空气系数是很大的,所以可以通过增加EGR率来降低NOx的排放,同时在全负荷的时候为了保证功率的输出,一般采用较低的EGR率,要实现精确的EGR率控制,光靠进排气的压差是很困难的,所以现在的柴油轿发动机一般都会使用节气门加VGT的办法来改变进排气管之间的压差,最终实现EGR率的精确控制,这是使用节气门的目的所在。

本田公司的一款2.2L的柴油发动机也使用了与节气门类似的阀门,但是它称之为SCV(swirl control valve),是用于进气涡流控制的,但是它与节气门不同的是,SCV阀一般只控制多气门发动机的部分气流(一般来说是控制切向气道的气流)以此来获取不同程度的涡流强度,而节气门是控制所有的进气气流。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7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7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12-2009 14: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达到欧四标准,有些柴油机是带节气门的,这个节气门和汽油机的不是一个概念,这个是为了提高柴油机在高速高负荷工况点的EGR率来达到降低NOX的作用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5-12-2009 20: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过路过来大公开看过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12-2009 09: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楼主

一般来讲,柴油机是没有节气门的,它的可燃气浓度是靠高压油泵和喷油器来控制,如果那一款柴油机带节气门,可能是有它的特有技术吧!我目前还没见过。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12-2009 15: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楼 pongrh 的帖子

如何应用负压控制喷油量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5-4-2024 15:56 , Processed in 0.55701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