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楼主: philosoph

[讨论] 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在哪?为什么发动机会这么难造呢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1-2009 23: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5楼 gjcsx 的帖子

真的飞机发动机(尤其是军事用机)上,国家支持的比较到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也多。
所以我们国家出的战斗机还是可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11-2009 22: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制造业不行   工艺 材料 结构设计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11-2009 13: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显然在今天被功利主义充斥着的中国社会中,很少制造商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开发一个还不一定成功的技术,而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打价格战上,而有心去做的人又没钱和设备。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前景还不一定乐观,个人觉得关键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这样才真正会进步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鼓励讨论【重在参与,不以对错论英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2-2009 14: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1、支持13楼的观点"发动机的ECU不仅要经过很好的设计,还要经过大量的实验,需要大量的经验数据积累",这是一个复杂的积累过程,因此研制一台单片机不难,重要的是其软件及硬件的可靠性、稳定性等;
2、发动机确实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机械系统;
3、我国的制造工艺、材料等也有不足;
4、自主研发一台过硬的发动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以及相关人员的恒心、毅力、耐心等,要甘于寂寞,要具备相应的研发环境和条件、氛围。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5 精彩回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12-2009 20: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1,中国人5000年的文化有时却是包袱,喜欢做事差不多就行,做事不细致,这在制造企业就导致了质量较国外差出不少。
2,材料方面确实不行,但还不是主要原因。
3,没有自己长期积累起来的数据库,不能承上启下,一个人走就可能会带走他所积累的一切,而不能传承。
4,在发动机标定上确实不行,自己开发出的VVT,性能上却存在巨大差距,最后还是得找国外的人来做。
5,核心不在结构上,但结构也确实存在距离,在发动机的控制问题及缸内燃烧气流的流动组织上都不能掌握,和附件的协同上也不好,细节做的也不到位,多方面原因积累在一起就导致发动机整体性能下降。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7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7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12-2009 20: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以及人才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2009 00: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动机设计的学科领域很广,包括机械、电子、材料,加工工艺,还有发动机本身的各个参数的匹配优化,包括燃烧学,配气系统,燃油系统等。当然还有一些附件等,也会影响发动机最终的性能。
一款性能良好的发动机,不仅要达到严格的设计要求,还要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并且兼顾成本控制。能同时做到这些的,是非常少的。因此,发动机不是想要研发就能研发的,虽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在模拟设计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的缩短了发动机的开发周期,但是其难度并未降低,要求也在随着国际排放法规以及经济性的日益严格而不断提升。
一个人是不可能开发出来一款优异的发动机的,它必然是很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2009 22: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将一句,主要是发动机的控制上我们还是很落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1-2010 00: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举一个例子,原一汽大众发动机分厂厂长褚克辛。在上任2年后能够做到把一汽大众生产的发动机返销德国,因此有了皮实耐用的一代神车捷达。并且这款发动机目前在德国仍在装车销售,虽然德国人并不知道他们车里的发动机是中国造的,并且在Bosch的调教下达到了欧5排放标准,虽然这是款被国人认为极为落后的产品,什么只有2气门,升功率低,还在采用正时皮带等等(同样的一款发动机用在奔腾B50上却会出现怠速不稳,2档无力等症状,虽然是Siemens调教的ECU)。后来此人被调到一汽模具分厂当厂长,2年时间,使这个年亏损几千万的厂变成盈利几个亿,并且荣登全国模具协会主席,现在奥迪的模具就是这个厂生产的。(注意,这个厂并非合资厂)虽然他也曾经是一名搞技术的(大学时期学机械制造),虽然也走上了管理层,但他完成了一名技术人员不能完成的事业。因此,搞技术的不要看不起搞管理的,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技术人员成为管理者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浮躁和欲望。

另,合资企业还是给我们带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奇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4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1-2010 14: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想提供点资料的,没有找到合适的,不过通过楼上的说明,学习了不少,总结一下大概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原材料问题,二是铸造问题,三是机加工问题,四是装配问题。而这四个问题都要在合理的设计指导之下进行,设计就涉及到很多方面了,可以从将发动机基本构造出发,了解发动机基础的设计理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学习别人的新的技术,经过消化吸收为我们自己的。
我们现在发动机行业还不够成熟,因此要借鉴国外的,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提高自己技术和制造水平之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强大自己,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1-2010 16: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一些资料,我再做些补充。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就是设计,后续的加工非常重要,也要保证,但最主要的还是在良好的设计理念之下。我从总的方面来说一下,可能细节部分不是很详细,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设计的思路。
内燃机的概念设计包括内燃机的设计要求、内燃机类型的选择、内燃机基本参数的选择、内燃机开发的程序与方法、内燃机主要零件设计要点、配气机构设计要点和润滑系、冷却系与启动系。
1、内燃机的设计要求包括动力性能要求、环境性能要求、燃料经济性能要求、工作可靠性和使用耐久性要求、结构紧凑性要求、制造工艺性要求和使用性能要求。
这些术语大家应该都明白一些。我补充几个。对于燃料经济性能的评价指标为燃料消耗率。而工作可靠性和使用耐久性要求,我们每次研发出一种新的产品,不管是结构方面还是材料方面,都要先做可靠性试验和耐久性试验,两项试验正常情况之下,如果比原来的发动机性能有所提高,就是合理有效的设计。而高速发动机设计就是要轻质量,结构紧凑,所以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制造工艺性要求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内燃机类型的选择包括使用燃料的选择、冲程数的选择、冷却方式的选择、汽缸数和气缸布置的选择以及进气状态的选择。
我主要说一下进气状态的选择。柴油机增压是提高平均有效压力的最有效手段。现在汽油机也已经采用了增压技术,突破了以往汽油机不能采用增压的技术瓶颈。
3、内燃机基本参数的选择。有平均有效压力、活塞平均速度、气缸直径和气缸数、行程缸径比和活塞行程以及综合评价参数。
平均有效压力:它是标志内燃机热力循环进行的有效性、结构合理性和制造完善性的综合指标,与内燃机的重要动力性指标转矩成正比,它的不断提高,是内燃机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平均有效压力的公式可知平均有效压力与缸内热力循环类型、混合气形成方法、燃料的种类、燃烧和换气的品质、进气状态及机械效率等有关。综合评价参数:内燃机选型和基本参数选择的合理性和结构设计的完善性,可用升功率、活塞面积功率、比质量和比体积等综合参数评价。
4、内燃机开发的程序与方法:包括方案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样机试制和调试阶段以及鉴定和投产阶段。说一下技术设计阶段,内燃机的5C零件,即机体、曲轴、气缸盖、连杆和凸轮轴,是对内燃机各项性能影响最大的重要零件。他们的成本要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必须仔细的加以设计,企业一般均自行生产。内燃机活塞组、进排气门、供油器件、增压器等虽然也很重要,但大多数委托专业厂开发配套。
5、内燃机主要零件设计要点:包括活塞组、连杆、曲轴及其轴承以及机体与气缸盖。
6、配齐机构设计要点:有设计要求、配气机构总布置、凸轮机构运动学、气门凸轮机构运动学、主要零件设计要点、可变气门结构。可变气门结构在咱们论坛里有详细介绍,大家可好好看看。
7、润滑系、冷却系与启动系:润滑系:现代高速内燃机都才采用复合式润滑系。冷却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变工况内燃机开始采用各种结构的可调风扇,如硅油离合风扇、电磁离合风扇等,可缓和冷却不协调问题效果更好的是采用由水温自动控制的电动冷却风扇。最近开始采用多回路冷却系,因为内燃机气缸盖需要强烈的冷却以免局部过热,而气缸并不需要强烈冷却,它更需要保温,而增压空气需要强烈的冷却以便使空气温度尽可能低。多回路冷却正好使个部分各得其所。
启动系:最近开发了一种与内燃机飞轮集在一起的一体式电动机——发电机系统,实际上是一种机电混合动力系统。内燃机多余动力通过发电机向蓄电池充电,内燃机动力不足时蓄电池向发电机供电,这种系统启动性能良好。
所以我觉得发动机虽然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研究和提高,可也并不是我们做不到。希望提供这些资料对大家有用,最起码对发动机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以后的设计有所帮助。共享、讨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6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1-2010 20: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机器就是组装和设计方面和国外相比还差的很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1-2010 15: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是ECU,其次是材料,然后是结构,最后是加工精度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010 11: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通过开发一款具有道路比赛性质的发动机,才感到了中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从原材料开始、热处理、机加水平都有相当的差距!我现在用上了国内最好的材料与加工水平,但耐久性还是达不到要求!主要是原机强化程度很高!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1-2010 19: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缸内燃烧分析, 这方面国内几乎没什么人做,
也确实不好做。

而大家所说的ECU 这个其实这个不是国内不能做,而是车都是别人的,ECU要与汽车匹配才行,你自己在家里搞有什么用,外国人是不会把车给你标定的。
没有独立存在的ECU !!

所以说 ECU 并不是难点,而且现在国内已经有自己的ECU这块的公司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cartech8.com + 3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3-7-2025 14:31 , Processed in 1.263676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